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薯”光照亮农民增收致富路 ​

  近年来,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从做强种薯、做优鲜食薯、做精加工薯入手,不断壮大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全产业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一步一步蹚出了一条把“山药蛋”变成“金蛋蛋”的农民增收致富之路。乌兰察布市脱贫人口中,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已占种植业总收入的1/2。

  种植端集约高效 土地流转促增收

  乌兰察布地处北纬41度到北纬43度的内陆深处,气候冷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土壤沙松,水热土气条件仿佛为种植马铃薯量身打造。

  依托大自然馈赠,乌兰察布建成了东西绵延250公里的马铃薯种植带,高垄栽培、浅埋滴灌等高产种植技术广泛应用,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水平领先全国,马铃薯单产水平逐年提升。

  在四子王旗,内蒙古鑫雨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平向记者介绍:“公司通过自建基地与订单基地的形式流转农户土地,流转价格高于市场价格50-100元/亩,可促进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同时,吸纳农户以每亩土地600元的价格保底入股,根据地块收益,再按纯利润的20%给农户分红。”

  种薯端夯实基础 创新模式稳增收

  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多年来,乌兰察布从马铃薯良种源头入手,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目前,乌兰察布市有马铃薯种薯企业16家,组培室面积10万平方米、网室面积5000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40万亩,年生产脱毒苗2.6亿株、微型薯4亿粒、原种23.7万吨,是全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商都县探索构建“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脱贫户)”模式,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种薯企业合作,整合京蒙协作资金和衔接资金8360万元,建成705座温网式大棚;种薯企业整体承租后,交由合作社经营管理,分包农户种植马铃薯原种,种薯企业负责收购。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召坤向记者介绍:“通过这一模式,带动近400户农民参与种植,年户均稳定收入2至3万元,为8个乡镇47个村集体年增加经济收入47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8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

  加工端延链补链 订单收购保增收

  为进一步提升马铃薯附加值,有效应对马铃薯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解决滞销难卖问题,乌兰察布市立足产业比较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目前,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加工企业37家,马铃薯产品从最初的淀粉增加到薯条、薯饼、薯粉、薯纤维、薯蛋白、马铃薯馒头等21个品类135种产品,马铃薯加工能力、水平和产品多样化全国领先。

  商都县副县长张广向记者介绍:“2023年9月内蒙古福景堂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以来,累计同1.97万户(次)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以‘就高不就低’的保护价形式收购农户马铃薯,有效降低农户因市场行情、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直接或间接带动3.8万农村常住人口实现增收。”

  销售端打造品牌 线上线下助增收

  2021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乌兰察布开门纳谏、集思广益,选择“原味乌兰察布”作为区域公用品牌,旨在彰显当地农畜产品原味天成的特色,向外界传达“原滋、原香、原生态”的核心价值。

  随着“原味乌兰察布”的推广宣传,旗下乌兰察布马铃薯的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中国马铃薯之都”“马铃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殊荣家喻户晓。

  80后返乡创业青年郭晨慧,是土生土长的乌兰察布人。“2016年,我回乡创业,开起了网店,也运营实体店,专职卖起了家乡的‘后旗红’马铃薯。”郭晨慧回忆道。为让家乡的马铃薯卖出好价格,她创立了“乌兰土宝”品牌,精挑土豆、精细包装、精准营销,让土豆成为“土宝”。如今,线上线下年销售总额达800多万元,受益农户近1500户,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刘超)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