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道口工老刘的“新”春运

  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的线路工进入隧道准备工作

  刘志刚在克什克腾隧道工作

  旧嘎拉德斯汰已经停用

  曾经繁忙的515道口

  最后坚守515道口时的样子

  “三看热水”的火车道

  刘志刚仍常回已经封闭的道口房看看

  1月7日,记者在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见到刘志刚时,他正与工友们准备下午的检修工作。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车间,位于旧嘎拉德斯汰火车站,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时,部分铁路线路弯道取直,因此旧嘎拉德斯汰站和其经过的一段铁路线已经不再使用。

  今年春运,中铁呼和浩特局大板综合维修段职工刘志刚有了新身份——线路工。两个月前,刘志刚告别了工作了24年的515道口,正式卸任道口工工作。2024年11月,集通铁路全线进入“电气化时代”。

  随着电气化改造完成,包括515道口在内的沿线最后6个道口结束了光荣使命,28名道口工也随之转岗到了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迎来了新的身份和使命。

  因为“最后的道口工”的标签,刘志刚曾广受关注。刘志刚告诉记者,2000年,集通铁路设立有人值守的道口时,他便来到515道口,成为最早一批道口工。

  515公里道口位于集通铁路与老303国道交会处,铁路横穿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热水塘镇,线路东西侧分别是小镇集市和居民区。

  这个小道口既是小镇居民平时生活购物的必经之路,又紧邻通往黄冈梁国家森林公园、阿斯哈图石林景区的主要道路,繁忙时每天这里要途经50多列火车、1000多辆汽车、万余名行人。

  作为铁路道口的守护者,刘志刚的工作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火车一来,道口工便走出房门,放下两边栏杆,吹着哨子提醒行人车辆避让火车,这一场景早已成了小镇人民的时代记忆。

  刘志刚说,随着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道口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新的工作岗位则有着更精准的要求。为了体验刘志刚的新岗位,记者跟随刘志刚和工友们进行了一次检查作业。

  刘志刚当天的作业点在新建的克什克腾隧道,全长10.691公里的克什克腾隧道,是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中的最长隧道,也是目前内蒙古最长的铁路隧道。刘志刚说,这条隧道的修建,在集通铁路历史上意义非凡。

  刘志刚所在工区负责养护嘎拉德斯汰站至经棚站之间的线路。过去,在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的两站之间,线路拐过11个大弯,穿过7个隧道以及6座高架桥,线路里程延展到了50多公里,列车曲折迂回,三次经过热水塘南麓,素有“三看热水”之称。

  电气化改造后,通过新建克什克腾隧道、经棚隧道、多伦河特大桥等隧道和桥梁,旧线路弯道取直,列车穿山而过,“三看热水”成为了过去时。

  在两个小时的天窗点,刘志刚和几名工友徒步往返7公里,检查3.5公里钢轨的安全,在深邃得看不到边际的隧道里,每走5米刘志刚和工友们就要俯身测量一次钢轨尺寸,确保两条钢轨的间距误差不超过2毫米。刘志刚说,从道口工到线路工,改变的是工作内容,不变的是铁路职工肩负的责任。

  结束工作后,刘志刚执意带我们看看“三看热水”的爬坡道和515道口旧址。驾车穿过一段崎岖山路,在半山腰上眺望,三层铁路线从山底到山顶蜿蜒而上。如今,这段铁路线已经不再使用,被护栏围了起来。刘志刚说,眼前这段路,火车以前爬坡行驶,需要走40多分钟的时间。

  下山后不久,就到了原515道口的站房。如今这里铁路线被柏油路面覆盖,站房也封闭了,行人车辆可畅通行驶。刘志刚说自己业余时间也常会来这里看看,每次站在这里,耳边仿佛仍能听见火车驶过的鸣笛声,心头就不由地紧张一下。

  如今,“道口工”已成为了集通铁路的历史名词,新的时代正轰鸣而来。从守着道口到穿行于铁轨之上,刘志刚依旧守护着这条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摄影/项南

编辑:李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