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中国文化报》第2版刊发了《歌从田野来》的文章,报道了“歌游内蒙古‘非遗·家园’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剧院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报道全文如下:
1月9日,“歌游内蒙古‘非遗·家园’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剧院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在展演前举办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歌从田野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濒危抢救项目——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简称《歌从田野来》)新成果发布会上,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向颖表示,《歌从田野来》既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多年来个人学术生涯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她从事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研究的历时性见证。这项学术成果彰显了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的原生样貌和文化价值内涵,同时也让原来属于少数人的地方性知识和族群文化记忆成为一个可以复制、传播、持续发展的风格性音乐作品和学术资源,丰富了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的系统性传承保护内涵。
《歌从田野来》成型于张天彤于2005年启动的我国北方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音乐民间生存状态长期田野调查;成熟于2016年至2018年受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的“后集成时代”民间音乐资源抢救试点项目实践。在近10年里,张天彤带领研究生团队多次走访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地区,足迹遍布达斡尔族生活的4个方言区、鄂伦春族生活的5个聚居区以及鄂温克族生活的3个部落,访谈了百余位歌手,录制了300余小时的视频资料,高质量采录了近700首民歌。张天彤多年来的抢救性田野工作,体现了当代学者将学术理想和社会担当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填补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子项,通过扎根田野、采集实录,将具有“口传心授”特征和“以乐传文”功能的民歌、传承人的表演实践以及文化传承机制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抢救了一笔宝贵的民间音乐濒危资源。
张天彤的夙愿是将这些宝贵的音乐资源一方面交给国家,另一方面还给民族、回馈社会。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歌从田野来》基于动态传承、静态保护的出版理念,采用视频加文字、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出版。《歌从田野来》完整勾画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民歌版图,其中包括56位歌手演唱的350首传统民歌,20余万字的学术文本资料,全面、客观地呈现出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在激活当下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赓续传承脉络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日的新成果发布会现场,李向颖代表人民音乐出版社向呼伦贝尔市图书馆捐赠了33种总计69册(套)图书,都是从近期出版物中精挑细选出的代表性出版作品。呼伦贝尔市图书馆副馆长刘静作为代表接受了赠书。(记者 党云峰)
制作:杨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