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伊利展台
今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呼和浩特市要把“中国乳都”这个品牌擦得更亮,全力向“世界乳都”迈进。
呼和浩特是全国重要的乳业主产区,良种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人均牛奶占有量、牛奶加工能力等常年稳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中国乳都”的呼和浩特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两家世界乳业10强企业的城市,其中,伊利集团居全球乳业第五,蒙牛乳业居第八。
这些数字见证了呼和浩特乳产业跨越式的发展。从“中国乳都”到“世界乳业科技之都”再到“世界乳都”,乳业作为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产业”,正在依托科技的力量阔步向前。
从微弱到强盛 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复古风的装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摆件,年代感满满的家具……1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东侧的青城奶站零号店,看到等待体验打奶的顾客已经排成了长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呼和浩特市居民清晨提着瓶子或壶排队打牛奶,为家人提供一整天的营养之源是不少家庭的生活常态。我们想通过店内的这些陈设,让大家唤起往日的记忆。”青城奶站零号店工作人员赵一瑾向记者介绍。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奶业发展起步维艰,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年奶产量不到20万吨;加工工厂少,品种匮乏,产量低,主要生产巴氏消毒奶和炼乳;人均年占有量不到两盒牛奶……薄弱的奶业基础和落后的生产方式,让奶制品成为稀缺品;彼时的“奶票”是“紧俏货”,能喝上牛奶,是孩童和病者的专属,更多的人对奶制品是“没地儿买和没见过”。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特点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立足于群众日常生活的自产自销的传统乳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满足群众对鲜奶及奶制品的需求,桃花食品厂、呼和浩特市红旗区种牛厂、呼和浩特市合作社公共食堂冷饮部等乳品生产加工企业相继创建成立,这些企业的成立为我市发展乳业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可以说由此奠定了首府乳业发展的根基。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的商品化阶段。为满足民众对乳制品日益增高的需求,1979年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乳业发展的政策,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方针,并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奶牛业的几项规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到1985年,奶牛养殖已经遍布全市各旗县乡镇,持续增长的奶产量让我市率先成为全国敞开供应牛奶的城市之一。
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市民乌日根回忆说:“八九十年代市民们感受颇深的变化就是买牛奶不用凭票了,也不用再定点排队买了,每天早晚都有人骑着自行车或三轮车上门卖牛奶,1986年以后还出现了瓶装牛奶,订奶人家门口挂一个小奶箱,每天会有送奶工送来玻璃瓶装的牛奶,喝牛奶更方便了。”
通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呼和浩特市奶业取得了跨越式、突破性的发展成绩。2005年,呼和浩特市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如今,呼和浩特市乳业链上市企业达到11家,2023年乳业全产业链营收2560亿元,带动50多万人就业。
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见证了中国奶业实现从微弱到强盛的跨越式发展。2023年全国奶类产量4281.3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0多倍,位居全球第四;奶产品从稀缺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达42.4千克;消费量和消费品种也在逐年增加,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从粗放式、大投入,到集约式、高效能;从以创新驱动、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到以数智升级,激活产业链新动能……中国奶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从弱到强的历史缩影,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创新驱动 培育新质生产力
走进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包包牛奶高速“奔跑”在生产线上。这里是伊利数智化发展的典型样本,创造了全球奶业多项之最——该基地拥有全球速度最快、每小时灌装40000包的生产线,日处理原奶可达到6500吨,每天生产的牛奶可充足保障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日饮奶需求。此外,还有伊利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年产能6万吨,是目前全球产能领先、技术一流、数智化程度先进的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基地。
伊利生产线
作为奶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伊利集团从仅有7户奶牛养殖户的“养牛合作小组”,到一个只能生产几分钱冰棍的街道小厂,再到位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11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业务覆盖奶业全产业链,并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实现产业布局的国际化健康食品集团……伊利逐步成长为乳业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带领着全链条实现跃迁,推动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数智伊利悄然进入大众视野。
游客体验伊利元宇宙数字孪生工厂
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伊利展台上,游客通过VR眼镜和手柄在线进入伊利元宇宙数字孪生工厂,观看一杯牛奶从生产、灌装到运输的全过程。
工作人员介绍,伊利元宇宙数字孪生工厂早在2023年6月就公测上线。作为全球乳业首个元宇宙数字孪生工厂,伊利1∶1复刻了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这一新型工业数字空间采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游客可以了解到一杯牛奶背后的分离、均质、膜过滤和超高温灭菌等核心工艺,感受到利乐E3超高速灌装机每小时40000包的灌装速度。
同时,在消费终端,伊利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搭建覆盖400多个数据源的大数据雷达,开发智能洞察系统,消费者有所心动,伊利就有所行动,不断打造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健康产品,还能实现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
市民在鲜奶货架选购产品
呼和浩特市坚持把乳业作为“头号产业”,全力推进两大千亿级“产城融合”项目建设,建成全国最先进的绿色智能制造样板基地,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伊利集团副总裁李建坤表示:“2025年,伊利将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推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产业布局,力争15万吨原制奶酪三期、6.3万吨奶粉三期两个项目年内投入运营,还有一批产业链招商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比如绿色智能包装环保产业园项目、生物科技项目等项目已经落地。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将更进一步,其引领奶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2025年,呼和浩特市将建成投产伊利奶粉三期、奶酪三期,蒙牛乳铁蛋白深加工、九期奶粉,圣牧低温日产500吨乳制品等项目;推动建立奶粉国储调节机制;引进落地帝斯曼—芬美意公司益生菌项目;开工建设优然牧业、蒙草集团饲草产业园;提档升级玉泉区食品产业园、武川县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区,集群产值达到500亿元,把“中国乳都”这个品牌擦得更亮,全力向“世界乳都”迈进。
用科技将中国乳业推向新高度
一杯小小的牛奶背后,有着大大的科技力量。
在位于土左旗毕克齐镇的优然牧业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全智能无人挤奶机器人、饲喂机器人、推料机器人等各司其职;牧场运营管理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结合,全天候监控牧场各个环节,并对牛舍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自动调节,让奶牛生活更舒适;智慧牧场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奶牛的产奶量、采食量、运动量及健康情况……
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特聘专家侯占群带领技术研发人员正在对包埋处理后的益生菌进行常温状态下的活性检测实验。为突破益生菌在常温状态下的存活性,今年,技术研发团队创设开发出适合益生菌的耐热、耐酸、抗剪切的“舒适隔水微环境”,使益生菌在常温产品中存活量综合提升1000万倍。
在青城奶站零号店打牛奶
2023年8月5日,在世界奶业大会上,呼和浩特市被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正式授予“世界乳业科技之都”称号。获得这一荣誉,证明呼和浩特乳业的“科技”分量在不断加码。
前不久举办的敕勒川国际乳业创新大会上,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10项达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涵盖牧草种植、种牛培育、疾病预防、乳品全链条污染物风险筛查、乳品深加工、减碳环保包装研发等各个方面,实现乳品行业的全产业链创新。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立足“中国牛、中国养殖模式、中国原料、中国装备和中国品质”五大战略目标,围绕“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聚集了10多名院士、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为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提供支撑。在这里,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土左旗毕克齐镇的优然牧业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
“乳业‘突围’项目将加快构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结合中国饮食习惯的特色奶酪和蛋白制品’精深加工体系,打造中国特色乳深加工产业链,实现关键原料国产化,创制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特色奶酪和牛奶主食加工技术与装备,解决原奶过剩问题,推动中国乳业和传统主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培育乳业新赛道,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乳业新质生产力。预期可转化300亿元深加工原料,多创造200亿元的利润。”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介绍。
呼和浩特正在打造全球领先的乳业产业集聚区、人才集聚区、要素集聚区,发挥最大集聚作用,成为全球乳产业的“中国硅谷”。
( 杨彩霞/文 杨彩霞 闫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