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 让“法护创新”深入人心

  “我院与相关部门建立起‘1+5’知识产权机制,与赤峰市农牧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成立了赤峰市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从去年的工作运行情况来看,跨部门知识产权大保护联动协同建设成效显著……”日前,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苗润生向记者介绍道。

  2024年上半年,赤峰市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成立。成立仪式上,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与相关单位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地理标志联合保护 助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赤峰市深化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构建地理标志“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协同保护格局,全力助推赤峰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不仅仅是在协同保护联动上深度参与,2024年以来,赤峰市法院系统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积极回应创新主体的司法需求,持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赤法知产”品牌,以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现代化助推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法护创新”更加深入人心。

  理念先行,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赤峰市法院系统努力推进知识产权司法“强保护”进程,强化知识产权处罚的震慑作用,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制措施,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在赤峰市法院系统审理的“张杂谷13号”种子商标侵权案中,被告人谢某明知刘某所售的“张杂谷13号”谷种为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仍从刘某处购买并销售,且销售金额巨大。种子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被告人谢某主观上存在侵权故意,法院依法对其酌情从重处罚,并适用惩罚性赔偿,有效维护了种业企业和农牧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惩治违法不留死角,以严格公正司法树立鲜明导向。

  在“严保护”的基础上,赤峰市法院系统还切实做到依法及时救济,实现知识产权司法“快保护”目标。保护救济的时效性对权利人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为避免合法权益在诉讼过程中受损扩大,防止权利人“赢了官司输了市场”,赤峰市法院系统充分把握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规律,在立案阶段和审判过程中,发挥行为保全、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的制度效能,探索责令停止侵害的方式和范围,最大程度避免权利人合法权益在诉讼过程中继续受损。在某外观设计专利纠纷案中,为防止侵权人在裁判未生效期间继续实施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更大损失,在权利人提供相应担保的情况下,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行为保全裁定,为权利人送上了司法救济的“及时雨”。

  机制支撑,司法供给不断优化

  赤峰市法院系统在知识产权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审判机制有效运行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积极推行商标权侵权案件要素审判模式,于2024年制定了《知识产权案件要素式审判若干规定(试行)》,尝试引入知识产权要素式审判表,简化部分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流程,缩短审理周期。为全面提高审判工作质效,发布了《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印制了《实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汇编》,统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审判理念、裁判标准。

  与此同时,赤峰市法院系统以调促和,以和促治,运用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知识产权领域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体系。如在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法院受理的28件某出版公司诉书店著作权侵权系列案件中,促成26件纠纷达成和解。

  举措创新,凝聚共同保护合力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赤峰市法院系统积极与行政部门加强联合协作,从渠道协同、手段协同等方面合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设立知识产权联合保护工作站,实现对高新区企业走访全覆盖,2024年累计为企业建言献策近200余条。在2024年“赤峰好物进北京”活动中,还为参与企业就商标认定及保护方面发放“司法体检报告”,保护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成果,全力护航企业发展。

  赤峰市法院系统主动延伸司法职能,适时提出司法建议,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发力,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携手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多部门,整合知识产权普法力量,依托“世界知识产权宣传周”,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典型案例等形式,提高社会各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崇尚创新、尊重法律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织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形成具有赤峰特色、卓有成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赤峰市法院系统将持续聚焦“公平与效率”工作主题,在知识产权审判理念、体系、机制与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作用的认识,推动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创新发展,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知识产权支撑和保障。(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皓)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