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新春走基层”专栏播发《零下20℃踏雪寻踪 只为守护这些“神奇动物”》,报道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进入林区进行科研活动,精准掌握野生动物的种群规模、活动领域及栖息环境等。
报道如下:
新春走基层
零下20℃踏雪寻踪 只为守护这些“神奇动物”
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北段原始森林腹地,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众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驼鹿、紫貂、貂熊等9种。
这里的冬季寒冷漫长,积雪深厚,1月份的最高气温只有零下20多摄氏度,但是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林区进行科研活动。这是因为,白雪覆盖下,野生动物们留下的足迹、卧迹等痕迹最容易捕捉,科研人员要去林区记录下野生动物的行动路线,精准掌握它们的种群规模、活动领域及栖息环境等。
早上7点半,科研监测小队还没出发就遇到了困难,前几天的雪下得太大,车辆无法行进。站长奚修收研判后决定,放弃开车前往碱场区域,改为徒步前往另一个地点——距离管护站六公里外的塔里亚河附近。
冬日的林区,白雪皑皑,即便是最浅处的积雪也已经超过了30厘米。55岁的李文良在团队里年龄最大,他行走林区多年,对塔里亚河流域的地形更为熟悉。李文良走在队伍最前面,先踩出脚印来,大家排成一列,都沿着他的脚印走,能节省不少体力。
踏雪路难行,但积雪越厚的地方,野生动物的痕迹就越好寻觅。刚进入林区不久,科研人员最先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的足迹。
马壮壮和李洋是队里最年轻的队员,只要有机会,李文良和奚修收就会给他俩讲解动物痕迹的鉴定。李洋还是队里唯一的女孩子,负责记录动物的活动轨迹以备后续回访。
卧痕、足痕、食痕、尿液、粪便,大雪就像显影剂,把蛛丝马迹都留了下来。行走到塔里亚河的河道上时,一连串深深的蹄印预示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驼鹿,应该刚刚来过这里。不远处的树枝上,也有着明显的啃食痕迹。
驼鹿是这次科研活动重点监测的物种,找到了它们的觅食痕迹,奚修收和李文良判断,这附近应该还有更多线索,他们决定让队员沿着河道再次摸排。
追踪是野外科考的一项内容。还有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回收布设在林区的红外相机。这些相机记录了大量影像资料,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内共布设了165个红外相机,分布在11条线路上,平均一年要回收更换2到4次,每次全部回收完成,要花费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科研人员会按照不同的片区进行分组,今天,奚修收这组需要更换其中一条线路上的4个相机电池,并回收存储卡。
这些相机布设在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虽然相机上都安装了定位系统,但设备是否遭到动物的啃食、是否被移了位置,这都是能否顺利回收的关键。
距离第一台要回收的159号红外相机还有不到3公里的路,大家决定先吃点东西,补充体力再行进。在野外观测时,为了避免上厕所,队员们尽量不喝水,渴了,就直接抓把雪吃。
简单吃过午饭,大家很快踏上了继续寻找红外相机的路。下午2点,经过了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队员们终于找到了159号红外相机。
简单查看后,队员们取走了储存卡,更换了红外相机的电池。这一趟还算顺利,4个红外相机都陆续安全找到。下午四点多,队员们赶在天黑前结束了当天的工作。第二天,小队成员回到了位于根河市金河镇的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回收的储存卡进行整理。在过去的136天里,这几台相机共监测到包括驼鹿、貂熊、紫貂、棕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
这4台红外相机的记录显示,野生动物数量相比去年已经明显增加,且食物链也更为完整。这次的野外监测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虽然其他的信息还在陆续整理中,但根据目前完成的统计,如今,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监测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驼鹿的种群数量已超过了3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