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记者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套面塑(无水花馍)”的传承人刘洪禖时,她正在工作室里专注地为第二天的一场婚宴制作着花馍。只见小小的一块面团,在刘洪禖的手中几经捏、搓、揉,变成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蛇、金鱼、元宝等花馍。
刘洪禖正在为婚宴制作花馍。乔舒央 摄
刘洪禖正在专心致志制作花馍。乔舒央 摄
采访过程中,刘洪禖专注地捏着花馍,丝毫不敢分神,当把一锅花馍送进蒸箱后,她才有空说话:“我们制作花馍选用的是河套面粉,花馍上的各种颜色都是把新鲜的蔬菜碾碎、打汁后上色完成的,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花馍既好看又好吃。”
河套面塑俗称“面人人”,是黄河面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节令风俗联系紧密,那热气腾腾的麦香味儿里寄托着人们对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望。2009年4月,河套面塑入选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6月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巴彦淖尔汇聚了来自晋、陕等地的移民,因此河套面塑艺术风格变得丰富多样。匠人们通过搓条、拔花、展片、压珠、搓花条等造型技巧,将面团塑造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情。
刘洪禖制作的蛇元素花馍。
无水花馍选用优质河套小麦加工而成的面粉,配以牛奶、鸡蛋、蜂蜜和面,用5种纯果蔬汁替代色素,再通过一套严格的工序制作而成,软糯劲道,麦香浓郁。2019年6月,河套面塑(无水花馍)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洪禖制作的花馍作品。
在刘洪禖花馍店的橱窗里,关公、寿星公、哪吒、龙等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近看,人物睫毛堪比头发丝,龙的牙齿甚至牙床都清晰可见,面部表情刻画更是细致入微。“做一件事情,喜欢到痴迷才能成功。”刘洪禖说,“制作河套面塑特别考验耐心和手工,做一件成形的面塑大概要10天时间,有时灵感来了就一直做,常常做到深夜。”
刘洪禖制作的花馍作品。
花馍承载着文化、记录着生活,刘洪禖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更多人了解河套面塑文化、了解其承载的河套地域文化。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薄金凤
临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乔舒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