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大年初五,“国家的孩子”高芳认亲成功了!

  亲人紧紧相拥

  为志愿者们送上锦旗

  李勇国(右一)送高芳(中)回家

  大团圆

  2月2日(正月初五),锡林郭勒盟“国家的孩子”高芳回到阔别65年的老家,与哥哥、弟弟和姐姐们相认。抱着姐姐,高芳泣不成声,一直念叨着“终于回家了!终于回家了!”哥哥姐姐们送给她金项链作为新年礼物,这次的团圆,一家人等待了几十年。

  高芳的大哥杨克强介绍说,高芳原名杨海霞,于1959年12月7日出生在原安徽省无为县仓头镇,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1960年,为保全海霞幼小的生命,父母忍着巨大的悲痛,将她送到上海市静安区的一个弄堂内,希望她被好心人收养。这一天,是1960年4月18日,小妹海霞只有4个月零3天。

  为了将来能寻找海霞,骨肉团圆,父亲用缝衣针在海霞大腿上内侧刺了一个简化的“杨”字,鲜血渗出后抹上了紫药水,父母觉得这可能会留下一点痕迹。父母还在海霞的襁褓中,塞着一份用毛笔写成的短文,说明海霞的身世和出生年月。

  从1965年开始,杨家人多次前往上海儿童福利院查询,兄弟姐妹也曾多次参加江南孤儿寻亲会,并于2010年8月参加了由《北方新报》发起的为“国家的孩子”寻亲大型公益活动。然而,多年的寻找均无结果。杨克强后来了解到,妹妹海霞在上海儿童福利院取名朱少送(或朱少芝),于1960年9月28日离开福利院。但是,后来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高芳说,自己也已经寻亲十多年,曾多次来到南方参加寻亲活动。高芳1961年12月3日被锡林浩特的养父母领养,领养时编号86,身边并无衣物及信件。她的养父高存智是锡林浩特市蔬菜农场工人,养母马玉表没工作,如今均已去世。得知哥哥也寻找自己多年,高芳感动得再次落泪。这场双向奔赴的寻亲,终于在2025年的春节收获了圆满的结果。

  高芳的寻亲成功,离不开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民警和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辛苦工作、全力配合。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勇国告诉记者,杨家人从2006年开始寻亲,先后参加了无锡、上海,杭州等多地寻亲会,并在寻亲基因库送检了父亲的基因样本,江阴寻亲志愿者王砚萍跟踪服务杨家人已有十多年,通过杨家人提供的送养经过,他们委托上海儿童福利院查到了孩子去向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去年11月,根据其家人提供的孩子送养出去前家人刺字特征,志愿者在锡林郭勒盟寻亲者中进行排查疑似亲人,通过公安机关的基因比对,家人与高芳比对成功。

  2025年1月17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出具了《亲缘关系确认书》,锡林郭勒盟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对高芳、杨克强、杨成、杨克方、杨克珍的血样DNA检验后,经数据比对结合背景调查,高芳、杨克强、杨成、杨克方、杨克珍符合全同胞关系。

  “海霞姑娘,生于芝城之东,沧浪之浦。其年二龄,其行列八;非贵族之家,非微贱之第,其父为医。因子女过多,嗷嗷待哺,为生活计,迫不得已遗弃于沪滨。实含悲饮泣!请祈仁人君子,念其如孤,收纳而抚养,一则以彰公德,二则当报培育之恩,与亲生子女又何异乎!吾当拱手而拜!阳历60年4月14日木易敬上(注:1、芝城即无为县别称;2、沧浪即仓头镇;3、木易即姓杨)”

  65年后,高芳终于读到了父亲留在她襁褓中的短文,花甲之年她也终于体会到了亲生父母深沉的爱与无奈。这一次迟到的团圆,也终于告慰了父母的期盼与遗憾……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  摄影/吴 霞

编辑:李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