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我在入境2号通道,请检测智能卡口系统运行是否正常!”李振民一手举着电子车卡,对准门式立柱上的读卡器,一手拿起对讲机喊话。
“系统运行正常,请到下一处……”
2月1日,大年初四,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迎春开关。7点45分,天色尚未完全亮透,乌拉特海关一线值守人员李振民和段欣宇就已来到货运通道,检测各项监管通关设备的运行状态,为即将入境的货运车辆“开路”。
电子车卡就是货运车辆的“身份证”,一车一卡,凭借它,车辆便能实现“一卡通”快速通行。李振民笑着调侃道:“亲测有效,现在就等车来了。”
8点整,车辆开始通关。李振民和段欣宇返回监控指挥中心,紧盯着电脑屏幕,利用智能卡口系统进行远端验放。
“现场无需人员盯守,智能卡口会自动过磅,并扫描电子车卡以识别车辆信息。后台会将实际车辆与货物数据和企业提前申报的数据进行比对,比对无误后便会自动抬杆放行,每辆车的过卡时长仅需十几秒。”段欣宇介绍道,“我们守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处理那些数据比对错误、无法自动通关的车辆。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对车辆进行布控,并顺势进行机检。机检正常的车辆将现场放行,异常的则转人工登临查验,做进一步处理。”
“新春开关第一天,车辆多,人也忙。今天,我们至少要值班9个小时。”李振民说道。
李振民的家在山东济南,大年初二中午他便坐火车出发,一路辗转,初三晚上才赶到口岸。段欣宇虽是内蒙古本地人,但家距离口岸也有680公里之遥。他们千里奔赴守边关,只为保障畅通、促进外贸,冲刺开门红。
冬天的残雪尚未消融,早春的晓风又吹来阵阵寒意,却挡不住口岸的外贸热潮。货运通道变得热闹起来,一辆辆“百吨王”双挂车、一台台AGV自动导引车满载着进口的矿产品从蒙古国抢先出发,驶入中国境内。
甘其毛都口岸是中蒙两国间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2024年的过货量已突破4000万吨,占内蒙古自治区14个沿边口岸过货总量的三分之一。
“只要口岸畅通无阻,外贸蓬勃发展,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2025年,我们会继续坚守国门、促进发展,不断优化智慧化监管场景,提升通关过货效能,让向北开放的大门更加敞亮。”李振民坚定地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