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学习时报】找准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治理的契合点

  2025年2月5日,《学习时报》第3版刊发题为《找准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治理的契合点》的文章,报道了作为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找到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目前面临的难点,还要补齐缺口,给沙漠“锁边”,以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报道如下:

  《学习时报》(2025年2月5日03版)

  作为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片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处贺兰山—狼山生态屏障之间,是西沙东移的主要通道。有效治理乌兰布和沙漠,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还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增强生态屏障功能,为黄河流域及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保驾护航。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黄河流域,其沙害问题长期以来影响恶劣,尤其是东南部地区的沙丘不断侵袭黄河,且与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接壤,形成了沙尘暴的高发区域。包兰铁路、京藏高速、110国道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也经常受到沙害的威胁,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难题。因此,面对这一困境,既要找到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目前面临的难点,还要补齐缺口,给沙漠“锁边”,以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的难点。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推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持续进步的基本条件。从自然层面来看,曾经荒凉死寂的不毛之地,正在开展菌草种植、沙漠土壤化改造、葡萄产业等生态实践。然而,从经济层面来看,乌兰布和沙漠治理高度依赖政策与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社会资金短缺、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阻碍长效治理机制的形成,进而制约整体生态治理效能。

  沙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融资难,难以形成高效的引导机制和长效的管理模式。沙产业项目既需要在植被修复、生态种植等方面的短期高额投入,又需要“沙漠土壤化”技术研发与维护的持续性投入。具体呈现出资金需求大、见效周期长的特点,阻碍了社会资本对沙漠化产业的投入。

  沙产业面临科技支撑不足的制约。传统种植养殖业仍占据沙区产业的主导地位,且大多为高耗水产业,导致土地和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同时,滴灌、太阳能、设施种植等先进技术在沙区的应用仍然较少。虽然乌兰布和沙漠的光照、风能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光伏发电与光土一体化生态农业的条件,但沙区依旧面临基础性研究不足的问题,导致相关高新技术和产品转化进展缓慢,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化进程迟缓。

  生态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与成果共享机制不够充分、不够完善。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修复,不仅仅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的任务之一,更是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沙漠治理与周边社会经济体系的互动不足,治理成果的共享性不强,区域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较低。由于沙区居民多从事传统农牧业,受到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的制约,沙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农牧民的增收渠道相对有限,生态治理项目中还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和补偿机制,使得沙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尚未真正实现。

  推进乌兰布和沙漠区域生态环境“锁边”治理。传统的沙漠治理手段侧重于通过植被恢复、灌溉和水土保持等方法逐步修复沙漠生态。显然,这难以突破资金短缺、技术单一、生态与经济脱节等瓶颈。与之相比,“锁边”治理则既能在沙漠与农田、居民区之间建立起一道绿色屏障,又能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沙漠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乌兰布和沙漠一方面具有丰富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可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另一方面还拥有光照和风能的丰富资源,为光伏发电与生态农业一体化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治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锁边”治理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撑机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系统观念背后,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智慧。在资金支持方面,充分利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的良好局面,通过设立“三北”工程补助资金,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等多方面措施,能够引领社会资本投资,共同参与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建设。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对沙区生态适宜品种和种植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生态农业的产量与收益,为光伏发电与生态种植的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在政策支撑方面,要进一步拓展农牧民经营林业补贴的范围,切实保障农牧民和林业经营者的集体林合法权益,提升林业资源收益分配公平性。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依法明确农牧民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所营造林木的所有权,激发其参与生态治理的内生动力。同时,鼓励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的融合路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农牧民参与沙漠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牧民受益、多方共治”的沙漠生态治理格局,推动“锁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锁边”治理需要科技赋能,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沙漠生态治理体系。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监测手段,建立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治理的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对沙漠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控和科学决策支持。通过无人机巡查获取高分辨率地表图像,结合遥感技术快速扫描大范围区域,精准识别风沙路径、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等关键数据。运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实时监测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和风沙强度,确保生态的动态信息实时传输和更新。依托大数据分析进行智能预测,优化林带布局和水资源调配,提升“锁边”治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锁边”治理需要推进“光伏+治沙”模式,推动生态修复与可持续产业的融合发展。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风蚀强烈、降水稀少,单靠传统植被恢复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稳固的生态屏障。引入光伏发电设施,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一体化工程,光伏板能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有助于锁住土壤水分,提升“锁边”林带的稳定性。此外,光伏发电项目产生的经济收益,可持续支持治沙工程,打破传统治沙“投入大、产出少”的困境。此外,在沙漠边缘地区,通过合理布局光伏设施和林带,可以构建“光伏+锁边林带”的复合生态体系。光伏板下方种植耐旱植被或牧草,不仅能固沙防风,还可开展生态农业,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如此,光伏发电与治沙工程相辅相成,既筑牢了生态屏障,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产业的良性互动,取得“1+1>2”的综合治理效能。(乔成治)

  制作:张莉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