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文化中国行】闪耀文明互鉴之光——从红山文化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因

  在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的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一尊整身盘坐、口呼状的陶塑人像目光炯视前方,与其对视,感觉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尊陶人已经端坐了5300多年,被学界誉为‘中华祖神’。它所代表的正是活生生的我们先祖的形象,很有可能与祖先崇拜有关,或者就是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共有祖先。”博物馆讲解员解说道。

  1982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华民族是个大熔炉”的重要思想。认为当不同地域的文明进入这个熔炉后,便携带着各自的文化特色,不断扬弃创新,形成了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时期,正是各区域史前文化个性充分发展并频繁交汇的时期。

  西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辽河流域孕育了红山文化,长江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黄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随着各区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红山文化不断闪耀文明互鉴之光,共同造就了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最初的“文化认同”,奠定了中华文化连绵不断的稳固基石。

  红山脚下的红山文化博物馆,是自治区唯一一家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从一件件珍贵的红山玉器、陶器,一幅幅生动的考古发掘照片里,人们似乎可以窥见红山先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件黑彩红陶简形罐,器身的纹饰源于本土的红山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等,说明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了。”红山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骆玉梅说。

  赤峰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永刚介绍,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密切交流,使红山文化陶器群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彩陶与压印之字纹陶共存,彻底改变了本地区延续已久的压印压划纹饰夹砂陶所占的一统局面。

  与彩陶器一样,红山玉器在红山文化里也是一个高频词。“红山玉器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玉器文化的辉煌和文明初始时代制玉技术的成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赤峰博物馆副馆长贾秀梅介绍道。

  此前,就有学者撰文《红山文化实证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指出,红山文化的彩陶器、“尚玉”及“崇龙”习俗、宗教祭祀等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这些文化及意识形态与中原等地存在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动力。史前各区域文化的密切联系、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由此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对红山文化遗存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生活在中华文明曙光下的红山先民们,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正如赤峰文博院院长陶建英所说,红山先民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崇龙”“尚玉”、敬天法祖,玉礼制系统已初步形成,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日趋成熟。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促进早期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动力。

  “红山文化以其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群、精美绝伦的玉器、美轮美奂的彩陶、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在中华文化发展、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前举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三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两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时一致表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山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一大批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红山文化的发掘、研究当中,结出的累累硕果一再证明:红山文化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魏娜  通讯员  张斐然)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