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节后上班第一天,记者来到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街道滨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只见社区门口挂牌规范整齐,一站式服务大厅里井然有序,每个窗口的办事指南和群众需要出具的证明事项正、负面清单一目了然。
“以前,服务中心墙上挂满各类牌子,什么事都要干、都得抓,给社区干部带来不小的工作量。”滨河社区党委书记吕瑶说,现在牌子和证明事项都精减了,群众来办事清楚明了,更方便了。
2024年以来,乌海市聚焦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从减负松绑、扩权赋能、提质增效等多方面发力,着力构建简约高效、运行顺畅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减负取得实效。截至目前,乌海市按照“一村社一策”原则,确定村(社区)级组织职责事项清单和证明事项正、负面清单,村(社区)全部实现外部标牌标识数量不超6块,各级考核指标均同比下降20%以上,制发文件、报表同比下降28%、33%,建立工作事务准入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厘清责任边界、明确职责职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社区工作人员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上门宣传老龄补贴政策,还帮我办理了手续,真是太贴心了。”谈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办代办服务,家住海勃湾区蒙西世纪城小区的刘健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社区工作事项进一步规范了,花在督查检查、报表台账中的时间精力少了很多,我们的职责任务更加清晰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入户走访,面对面服务群众。”滨河街道白楼社区党委书记陈嘉轩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个过程中,乌海市还制定村(社区)“1+5+X”基层治理赋能清单,重点以做实人口精细化管理为“一个基础”,扎实推进组织、治理、自治、人才、保障“五个方面赋能”重点任务,探索拓展多样的为民服务特色活动,常态化健全基层减负赋能机制,让在基层、懂基层的干部真正发挥更大作用。并加强镇(街道)对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将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纳入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建立镇(街道)“编制周转池”,采取“基本编制+附加编制”方式,按照一般不超过15%的调整幅度,精准保障镇(街道)重点工作用编需求,切实发挥编制保障重点、服务大局的最大效益。
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同时,乌海市还不断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2024年5月以来,乌海市把开展镇(街道)班子队伍“双晒”赋能增效提质活动作为深入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有力举措,通过重点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指导村(社区)建立事项清单、认领一个民生项目“三个一”任务,进一步推动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联系网格(小区)、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乌海市在市、区两级建立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领导小组),推动全市119个党群服务中心群众活动区域面积均超过70%,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置社区工作者20人,全面推行网格化治理,建立“镇街吹哨、部门答卷”工作机制和网格员入户走访“三四五”工作制度,形成“出卷—吹哨—应哨—答卷—交卷—评卷”的工作模式。
2024年以来,通过“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镇街吹哨、部门答卷”等工作机制,1.8万余名在职党员深入基层记录《民情日志》,完成群众“微心愿”3000余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00余个。(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郝飚 通讯员 刘弼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