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c1.nmgnews.com.cn/003/008/233/00300823312_d07c0ee9.jpg)
![](http://pic1.nmgnews.com.cn/003/008/233/00300823313_4ce6f24b.jpg)
在一家名为“每日一收”的废品回收站里,大型打包机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回收的废纸被缓缓卷入机器的“大嘴”里,随着机器有节奏的轰鸣声,这些纸张被一点点压实,整齐地打成捆后有序码放。
“叮,您有新订单!”李树超的手机App发出提示音,他迅速查看订单信息,一边熟练地在手机上规划路线,一边对着身旁的回收小哥们喊道:“兄弟们,来活儿了,咱们动作麻利点!”
如今,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废品回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一批年轻人的涌入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李树超,便是这场变革中的一员,他利用互联网改写了废品回收的传统脚本。
李树超是赤峰人,今年37岁,在呼和浩特生活了近10年。此前他一直从事旅游行业,但一次偶然的契机,让他将目光投向了废品回收领域。
“当我发现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废品回收变得更高效规范时,就像看到了一座等待挖掘的宝藏。”李树超回忆道,“传统废品回收存在很多痛点,比如不卫生、不安全,还缺乏可追溯性,但是依托‘互联网+’,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呼和浩特在这方面有着广阔的市场,要是能把互联网和废品回收结合起来,肯定能行!”李树超回忆起当初的想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李树超所说的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核心就在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用户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下单预约回收服务,便会有身着统一绿色马甲的回收小哥,按照规划好的便捷路线,准时上门服务。
然而,当他决定投身这个行业时,周围质疑声不断。“在家人和朋友看来,废品回收是个又脏又累、没面子的活儿,哪有年轻人放着光鲜亮丽的工作不做,天天和废品打交道。”李树超说,“家人都担心员工工资能否按时发放,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尽管李树超信心十足,要在废品回收行业大展拳脚,可现实的冷水却不断泼来,资金紧张、业务拓展缓慢、客户量少……尽管这些问题一股脑地摆在李树超面前,但他创业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为了打开市场,李树超和团队成员白天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推广线上小程序。晚上,又在仓库里忙碌地整理和打包废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刻认识到,优质的服务才是赢得客户的关键。
“有一次,一位客户提前了解了周边传统废品回收的价格后进行下单,想看看我们的服务是否真如宣传的那样好。”李树超回忆道,回收小哥到达后,热情专业地为客户介绍各种废品的回收价格,并现场进行了细致分类和精准称重。客户对比后发现,我们的价格不仅正规合理,而且整个回收过程比传统方式更加便捷干净,服务态度更是无可挑剔。“你们确实做得不错,以后我就找你们回收废品了,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客户的认可让团队成员们备受鼓舞。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次次用心的服务,李树超和团队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近期,废品回收的订单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尽管李树超平时负责管理工作,但是遇上订单多的时候,他也会帮忙接单上门服务。
“您在App上下单的废品是这些吧,我们先分类,再称重。”李树超一边礼貌地和客户沟通,一边熟练地将废品分类,不一会儿,所有废品就被精准称重。“一共是15.6公斤,按照当前价格,一共是31.2元,您看对吗?我们会通过App把钱转给您。”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客户满意得连连点头。
“我们通过回收小哥的车子将废品直接收到仓库,随后立即打包。”李树超一边打包收回来的废纸箱,一边告诉记者,“这不仅解决了卫生问题,安全也更有保障。而且还能实现追溯,客户卖了废品也能随时联系我们。”
把分类打包好的废品放到回收车里,李树超的手机又收到订单通知。靠着口口相传,通过小程序下单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信任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客户满意了,就会推荐给身边的人。”李树超笑着说。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如今李树超的创业团队已初见规模。从最初的一个小哥,发展到现在的14个。随着小程序后台用户数量的稳定增长,李树超的生意也蒸蒸日上,每年的盈利能达到50万元左右。
“新年新气象。新的一年我们打算开设更多的业务网点,扩大服务范围。呼和浩特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非常适合年轻人拼搏创业,我相信这个行业的前景广阔,希望吸引更多有想法、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在‘互联网+废品回收’这个行业里大放光彩。”李树超信心满满地说。(刘军 苗青 杨彩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