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外出打工,家里的地租给亲戚,承包费每亩不到180元,现在由村党支部统一改造后流转给企业,流转费涨到了每亩600元,还能在家门口做营生,这日子过得舒心多了……”谈到高标准农田以工代赈项目带来的变化,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海子乡苗六泉村村民冯文正高兴不已。
日前,在土默特右旗党建引领以工代赈观摩活动现场,海子乡党委书记贾刚分享以工代赈工作经验,“我们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在7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前后,各村党支部动员村民参与水电安装、滴灌维护、除草、追肥等工作,带动了村民增收。”
这是土默特右旗聚焦推深做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大力拓宽以工代赈路径的生动实践。
该旗按照“党委牵头、资源互补、成果共享”的原则,制定印发党建引领以工代赈促进农民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实施步骤,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2024年,共计登记有务工需求人员5400人,组建劳务队67支,实施农业劳作、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等“以工代赈”项目77个,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务工零散、无序、缺乏保障等问题。
全旗各乡镇积极组建党建联盟、选聘“名誉村长”,与各部门单位、企业及项目方建立密切联系,苏波盖乡东老藏村、沟门镇沙兵崖村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主动对接村民,积极协调6家社会投资类企业,让村内700余人就近就业,推动用工侧适宜性岗位需求和务工侧供给“双向奔赴”。“过去招的人员流动性大,现在可好了,周边乡镇党委牵头搭线,村党组织积极动员,统一培训后的村民上手快、好管理,5000多元的月工资,吸引了不少人。”内蒙古莱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经理说。
此外,该旗围绕种植养殖技术、农机具服务、电工技术、计算机操作等,加强以工代赈培训,采取“集中讲授+岗位实操”的方式,对有意愿参加务工的群众进行劳动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推动村民从“劳力型”工种向“技术型”工种转变。
土默特右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宏告诉记者,推行党建引领以工代赈以来,党组织与村民以此为纽带,构建形成连心连责连利的共同体。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日常运营和到企业就业等方式得到实惠,既加深了他们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激发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彰显。各村通过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方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合计1000余万元,个人和集体“双增收”,以工代赈的“小项目”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大潜能”。
各级党组织全程为群众保驾护航,上岗前,围绕以工代赈岗位数量占比、村民劳务报酬金额等内容,为村民解疑释惑;过程中,党员干部不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督促项目进展;结束后,村党支部总结研判约定事项兑现、就业增收及群众反响等情况,通过闭环管理切实保障村民各项劳动权益。
“我们将持续巩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成果,加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在乡村振兴中起表率、有担当,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赵宏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宋爽 通讯员 张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