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九兄妹团圆!“国家的孩子”胡英华宜兴认亲

锣鼓喧天贺团圆
江南亲人夹道欢迎
展示内蒙古家乡人民赠送的礼物
家族大团圆
胡英华回到阔别65年的家乡
姐姐喂胡英华吃汤圆
向锡林郭勒盟公安局送上感谢信
收到团圆的祝贺
为哥哥献哈达
与姐姐相拥而泣

  2025年的元宵节,江苏省宜兴市新街街道百合山庄锣鼓喧天。当天,张家四代百余人欢聚一堂,迎接他们失散多年的亲人胡英华(原名张勤华)。胡英华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当年送到内蒙古通辽市的“国家的孩子”中第二位寻亲成功的人。在家人、民警、志愿者和记者的见证下,一场盛大的家族聚会隆重举办,阔别65年的9兄妹终于团圆了!

  张勤华回家了!

  2月12日是元宵节,也是亲人团聚的好日子。上午,百合山庄小区门口舞狮、放炮、敲锣、打鼓,张家8兄妹家100多人和众多邻里乡亲聚在小区门口,等待着久别的人归来。

  9时28分,身着蒙古袍的胡英华夫妇出现在小区门口,人群顿时沸腾了起来。两个侄子手捧着鲜花,将胡英华迎回家中。胡英华的哥哥、姐姐与弟弟和他紧紧拥抱,痛哭失声。一别65年,有生之年9兄妹终于团圆了!

  85岁的张勤荣和82岁的张勤明是胡英华的大哥和二哥,他们带着远道而来的弟弟祭拜了父母,告诉二老:那个送走多年的儿子回来了!跪拜在父母遗像前,胡英华呼喊着“父亲、母亲,你们的五儿子回来了!”不禁再次落下眼泪。随后,大哥张勤荣代表家族,郑重地将张氏族谱和家训送给胡英华。

  一张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开具的亲缘关系确认书和一本张氏族谱,让“国家的孩子”胡英华又有了新的身份,从江苏宜兴的老家被送走时,他是6个月大、奄奄一息的“张勤华”,如今花甲之年的他,从草原回到江南,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根。

  那个“怕养不活”的孩子

  在认亲仪式现场,锡盟公安局乌达木警官宣读了亲缘关系确定书,并将这份珍贵的文件送到张勤荣及家人手中。新街村居委会及张家人向锡盟公安局和宜兴大爱无垠社会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送上锦旗并宣读了感谢信——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团圆。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内蒙古人民!”这是张勤荣说得最多的话。出生于1940年的他,经历过旧社会的水深火热,经历过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困难时期,也经历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祖国和家庭的巨大变迁,他最有体会。

  回忆年轻时唯一一次见五弟的情形,张勤荣不禁老泪纵横。当时20岁的张勤荣在外地的矿上打工,听说妈妈又生下一个弟弟,他便请假回家。当时还没满月的五弟,瘦得皮包骨,额头上的皮肤皱皱巴巴得像个年迈的老人,连哭都有气无力。奶奶和父母都忧心忡忡,怕这个孩子“养不活”。

  张勤荣告诉记者,弟弟张勤华1959年12月出生在江苏宜兴农村,在家排行第八,上有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出生时身体很弱,已经39岁的母亲没奶水,年幼的五弟生命危在旦夕。

  当时,又正遇国家的三年自然灾害,宜兴的农村家庭温饱都不能保障,父母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后来父母决定把他送到能给他生路的人家,于是便把孩子送到上海去。

  从上海返回后,家人听了母亲的讲述,都以为孩子被好心人收养了,根本不知道他会被送到遥远的内蒙古。后来的几十年里,全家人都对这个送出去的孩子念念不忘,也曾多方打听,但却寻找无果。2011年和2016年,父母带着深深的遗憾相继去世了,寻找弟弟的责任,就落到了哥哥们的肩上。

  在内蒙古幸福长大

  认亲会上,胡英华将自己的家乡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保安嘎查人民带给他家人的礼物——奶酒和牛肉干介绍给在场的所有人,并将通辽人民发出的诚挚邀请转达给亲朋们。他很想告诉亲人们,自己大半生在内蒙古生活得很幸福,得到了很多爱,也实现了人生理想。

  胡英华七岁那年,养父母告诉他,他是1960年从哲里木盟医院(现通辽市第一人民医院)被抱回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保安嘎查抚养的。在这里,胡英华度过了童年。胡英华的养父胡明朗是村里保安小学的创始人,养母洪光曾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妇联主任, 1979年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胡英华平安幸福地长大。

  胡英华告诉记者,自己被养父母抱养来的时候才八个月大。由于当时物资奇缺,养父母买的奶粉根本不够吃,养母就抱着他到街里,找到有育儿的家庭,央求女主人给她的孩子吃上几口奶。从八个月到三岁,胡英华就是在养父母无微不至、毫无保留的关爱中慢慢长大。

  高中毕业后,为了照顾年迈的养父母,也为了继承父亲倾其一生的事业,胡英华回到父亲一手建起的小学,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一干就是42年。

  胡英华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他的大半生在内蒙古幸福平安,工作顺利。他工作兢兢业业,换来桃李满天下,也得以报效国家,回馈内蒙古亲人给予他无私的爱。

  得益于内蒙古、江苏两地警方和宜兴市寻亲志愿者的高效合作,今年年初,胡英华兄弟们终于找到彼此寻找多年的亲人。

  那个被迫骨肉分离的艰苦岁月早已远去,富足幸福的新生活正是当下。一个大家庭的悲欢故事,以一场盛大的认亲仪式,收获圆满的回归。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