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包头

爆火背后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三个对得起”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记者 李强 摄

  春节期间每日5万-6万的客流量、用餐要提前几天预订……开街不足一个月,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就呈现出一派火热繁荣的景象。

  如果说“复活”一个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对得起当下、对得起历史的担当之举,那么以街区为载体,让包头文脉绵延流长,让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人们由衷感叹“幸好他们做了”,才是这片街区重开最大的意义。

  对得起当下

  “回头客特别多,有的从开街以来已经来了4回了。”

  “当天来没有位置,都得打电话提前订。”

  记者采访街区首批开放四个院子的掌柜们,都表达了对于经营情况的满意:“比预期还要好!”

  春节期间,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开展小乐队直播演出、老电影展播、戏曲及歌曲表演、民俗表演等活动近40场次,带动消费1000多万元。

  负责街区活化利用工程的包头走西口文旅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鹏告诉记者:“我们根据行业的运营规律大概测算过,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平效’‘人效’都非常好。”

  所谓“平效”,是指每平方米面积的效益,即每平方米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人效”是指定编人数与营业额之间的关系,通常以人均销售额作为衡量标准。这两个数值体现着商家的盈利能力和效率。

  正如那些开街后来了4回的消费者,他们在充满历史风情的街区中回忆过往、感慨当下,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体验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获得情感价值与精神的多重满足,一而再、再而三来到这里“为情怀买单”,为街区带来人气商气,提升了城市繁荣度。

  对得起历史

  2024年10月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工程启动。

  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理念,古建专家团队以及国内知名设计企业中建文旅集团对街区进行勘察设计,采用原工艺与原材料对文物本体进行修缮,最大程度还原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尽最大努力保留历史的真实性。

  “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我小时候玩捉迷藏都爬过这里的墙头。再次回到这里看到这些院落,好像穿越时空又回到了过去,一切都还没变,曾经的记忆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一位曾住附近的东河人再次回到街区后感叹。

  2025年1月19日,街区举办开街仪式正式开放运营。开街当天记者去街区采访,在人山人海中看到一位坐着轮椅专程过来的老人家。

  “这里有老北梁人一辈子的记忆。北梁搬迁后老人们住进了楼房里,却还经常念叨这里,得知重新对外开放后,不少老人都想回来看看。”一位老东河人向记者说。

  街区不仅守住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老北梁人的乡愁与记忆,绝大多数市民游客都对这里重新开放表达出认同和共鸣。

  “都说老包头历史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北梁改造后这里就被当作文物封闭保护起来,虽然不会再被破坏,但也挡住了它的风采,希望其余的院落也能早日开放,让人们参观游览,让老包头的历史文化大放光彩。”文化学者刘清成说。

  对得起未来

  与街区开放带来的繁荣相比,站在时空维度之上,这里重新开放的意义远比可见的更深远。

  老包头人对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情怀,不只因为这里承载着他们生命的轨迹,那些穿越历史而来的一砖一瓦滋养过一代代包头人,诉说着包头文明的只言片语,也将成为我们讲述包头故事最生动的注脚。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街区,街区附近坐落有包头召、清真大寺、转龙藏等历史文化景区,老包头的历史文脉都在这附近。

  “五六千年前最早的包头居民就在这附近居住,包头最早的行政建制、最早的商贸管理组织都在这里,包头革命的起点也在这里,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包头博物馆馆长张海斌说。

  在保护之外,街区新打造的原点广场,标注着包头自古至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包头距离走西口沿线城市、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的距离,以时间和地理维度清晰记录着包头的来时路,就是想让现在乃至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人们看到这些历史、记住这些历史,让滋养了包头人千百年的文化继续滋养子子孙孙。

  “街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包头乃至周边地区都具有唯一性。”王鹏表示,“这一片其实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我们希望通过深挖走西口文化内涵,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展现出文物的时代价值,把专属于包头的故事讲好。”

  现在相关部门正在对剩余15个院落进行规划和修缮,精心筛选引入业态,今年国庆假期就将全部对外开放,届时街区将有更大的承载力、更强的号召力影响力。

  若干年后,当包头的孩子去介绍自己、介绍家乡时,他们能更自信从容,因为他们更清楚包头从哪里来、自己从哪里来。(康璐)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