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会诊中心,一位专家型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与13位儿科专家共同完成了一场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据悉,这是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有望辅助疑难罕见病诊疗,为儿科医疗服务带来新变革。
在我国儿科医生仍然比较短缺的背景下,AI儿科医生的“上岗”无异于雪中送炭。2019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当时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有0.63名儿科医生。尽管近年来儿科医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儿科医生荒仍较普遍。儿科医生短缺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失衡,中西部省份和基层儿科医生缺口更大。AI医生可以成为医疗资源的“倍增器”,这个“倍增器”更应该聚焦儿童医疗资源。
此外,“数字医生”对于人类医生的协助作用更不容忽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可快速完成病史采集、症状初筛等基础工作,可使医生日均接诊效率提升。AI辅助系统将医生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儿童诊疗服务水平,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从多层面惠及患儿。
AI儿科医生还可以发挥出其他一些独特作用。比如,这次“上岗”的AI儿科医生的一个核心任务是辅助疑难罕见病诊疗。罕见病诊断难度大,患儿需辗转多家医院才能确诊,导致一些患儿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AI系统通过跨模态数据整合,能突破人类医生的记忆局限,将诊断时间明显缩短。在基层医疗场景中,AI的标准化诊断流程可有效弥补经验不足,进而大幅降低儿童疾病的误诊率,针对基层儿童,更能发挥“数字守门人”作用。
但同时要看到,AI医疗技术也有局限性。当前AI系统的决策依赖于历史数据,面对全新病种或非典型症状时可能失效。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数据偏差风险,若训练数据过度依赖某地域或某医院病例,可能导致诊断建议的群体适用性下降。在发展儿科AI医疗技术时,应该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避免陷入算法偏见陷阱。
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医疗要带有人的情感,患儿家长普遍重视医生的共情能力。AI可以计算概率,但无法替代医生对患儿情感需求的体察,更无法传递希望。因此,AI仅提供诊断建议,最终决策还是得由医生签字确认,不能喧宾夺主,如此才能守牢医疗技术的伦理红线,让儿童医疗不失温情与温度。还有必要出台约束性条款,避免一些医疗机构过度依赖或盲目相信AI儿科医生。
这场医疗变革不是冰冷的机器取代,而是温暖的技术赋能。当AI处理着海量数据时,医生正用专业智慧解读生命的奥秘;当算法优化诊断路径时,白衣天使始终紧握患儿的小手。只要确保正确的开发与运用,就不必担心AI儿科医生来抢饭碗,势必发挥出强大的补短板作用。这种技术与人文的共生,或许正是未来儿童医疗最美的模样。(唐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