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公务接待扫码用餐,让“舌尖腐败”无从张口

  据《北京晚报》报道,扫码自费吃食堂,不安排、不陪同。如今公务餐有了新“吃法”。近年来,四川、江西、浙江等地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公务人员出公差就餐,不需要开具公函,只需要到机关食堂扫码付费即可。从源头破除基层公务接待不正之风,刹住“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把基层干部从接待负担中解脱出来。

  加强“三公”消费管理,一直受到中央和各地重视。其中,公务接待费支出增长还是下降,是观察“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的重要风向标。虽说近年来公款大吃大喝现象明显减少,但尚未完全绝迹,如资阳市纪委监委近年来梳理发现,基层“吃公函”、暗门销账等违规接待问题易发频发。进一步改革公务接待,确有必要。

  多地推行的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显然是遏制违规接待的利器。因为公务活动全部纳入机关食堂“扫码用餐”范围,当地人员不再凭公函安排公务接待;同时,当地有关部门可通过调取后台的用餐时间、用餐人员、扫码定位等信息,与伙食补助报账记录进行比对,能发现“吃而不付、付少吃多”等套取伙食补助等问题。

  这意味着公务接待受到新手段新技术的约束。其一,将原来分散的公务接待场所统一到机关食堂等固定场所,压缩了违规接待空间。其二,提升监督效能,降低监督成本。其三,减轻了基层干部接待负担。其四,遏制了腐败和浪费。以某市为例,短短几个月,公务接待费用支出同比减少180万元,区县一级同比下降32%。

  无论是之前推行的公车改革,还是持续推进公务接待改革等,均表明“三公”改革没有止步。这既是纠正公务系统不正之风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公用经费节约用于民生支出的必要之举。但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和手段,对各地都是一种考验。以公务接待改革为例,既要探索“扫码用餐”这样的新手段,也要加强预算管理。

  要指出的是,虽然从理论到实践,已经证明“扫码用餐”是遏制违规接待的有效手段,但不等于实行“扫码用餐”改革后,大吃大喝等违规问题就会彻底消失。正常情况下,当一个县里“一把手”都要“扫码用餐”,其他人更没有机会乱来。但不排除某些公务接待玩“两面派”,一边搞“扫码用餐”,另一边搞豪华宴请。

  例如,某些人可能通过“扫码用餐”做做样子,再换个隐蔽的场所接受豪华宴请。不久前,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违规吃喝现象依然存在,但更加隐蔽,其中农家小院、烟酒茶店成隐秘吃喝场所。而豪华宴请的花费有的通过暗门报销,有的让企业买单,这都会架空公务接待“扫码用餐”。

  因此,在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之外,其他监督治理手段同样不能松劲。比如,鼓励群众监督违规公务接待活动,是永久治理手段之一;对公权力加强监督制约,也是遏制官员大吃大喝的根本之策。虽然某些公务接待活动变得越来越隐蔽,但群众监督无处不在,而且大吃大喝之后一般有利益交换,这需要加强权力监督。

  包括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在内的改革新举措都值得肯定,是相关地方积极作为的体现。但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某一种改革措施上,在此基础上还要密切关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隐蔽宴请、企业宴请等变相违规接待高度重视。(丰收)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