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别让机动车环检造假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据2月14日《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广东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在“东莞市信用信息双公示”平台通报了4家机动车检测站弄虚作假被处罚情况,其中有3家公司分别被处罚14.024万元、12.51万元、10.005万元。

  机动车检测站出具虚假报告,让一些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不仅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威胁,还会为大气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甚至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第三方检测行业的社会声誉。

  上述广东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所处罚的4家违规检测机构,在整个行业背景下不过是“冰山一角”。一段时间以来,生态环境部公布多批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造假案例,足见此类乱象之严重,而相关造假手段更是令人瞠目,有些检测机构篡改数据故意“放水”,替车检验已成灰色产业链,环检造假让一些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环评检测变得形同虚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检验资格。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对上述4家企业所作出的处罚,可谓于法有据,处理恰当。实际上,此前类似案例和处罚也曾被曝光于众,却较难形成震慑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频出,一方面源于整个行业高速增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机动车检验机构数量为15760家,相比2020年增长约30%。粗放发展引发了恶性竞争,也给不法行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机动车检测造假链条长,涉及监管主体多,对联合惩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以替车检验这一灰色产业链为例,其过程中会涉及到检测站、维修站、中介、车主等多个环节,需要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公安、检察等多部门协同配合、联合行动,让弄虚作假者付出相应的行政、刑事、民事代价,从而产生较强的震慑效应。

  为问题车保驾护航,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不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首先,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机动车检测机构的准入门槛,通过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内约束。其次,在当前全国开展机动车排放检测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加强多部门联合监督和惩戒的力度,总结可行性经验并尝试常态化推行,让法律更好地发挥刚性作用,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公众监督的主动性和守法的自觉性,既不将不合格的车辆送去检测,又要勇于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以“人人参与”的责任感构建“共治共建”格局,达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效果。(堂吉伟德)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