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幸福家 “点亮”文明青城

  家风是家庭的精神脉络,家教是个体成长的道德灯塔。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扣“家风润青城”“青城家家幸福安康”主题,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之举,大力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实现全市社区家长学校全覆盖,开展360场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家庭教育讲师团、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开展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数百场次,推送众多“微课堂”内容,呼和浩特家风馆参观打卡人次达1400人……

  重视家风家教建设,是为家庭担当尽责、为社会添砖加瓦。让我们通过记者笔下的这些家庭,看看青城如何以小家之美汇聚社会之善,绽放文明繁花。

  崔锁莲 以布为媒,非遗技艺代代传

  牛仔布布贴画《钟南山院士》

  在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些人默默发光,用爱与坚守温暖着一座城。崔锁莲家庭便是如此,他们是邻里心中的热心人,也是小区里的“及时雨”。2021年,崔锁莲家庭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最美家庭。

  “哪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有他们夫妇忙前忙后的身影。”这是邻里对崔锁莲、孙志跃夫妇的评价。帮孤寡老人操持生活琐事,为高龄老人奔波办理社保,协调解决下水道堵塞难题……桩桩件件,不求回报。

  而崔锁莲,不只是温暖邻里的热心人,更是非遗传承路上的追光者。自幼在母亲的熏陶下,她与布贴画结下不解之缘,十几岁学艺,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这门技艺。布贴画色彩绚烂、题材丰富,在她的创作下,更是融入时代特色与创新理念,绽放全新光彩。即便年逾花甲,她仍一心只为传承,努力让布贴画这一瑰宝代代流传。

  2018年,布贴画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崔锁莲也成为呼和浩特市唯一的布贴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她多年坚守的最好回馈 。

  家庭的艺术氛围熏陶着下一代。崔锁莲的儿子孙羽,颇具天赋,通过自学熟练掌握剪纸、捏泥人等多种技艺。崔锁莲退休后,孙羽鼓励母亲重拾布贴画技艺,还陪着她走进企业、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场所,让更多人领略到布贴画的魅力。

  崔锁莲一家,用奉献诠释爱,以坚守传承文化,他们的故事是社会的正能量源泉,激励着我们传递爱与温暖,守护文化根脉。

  王雪洁 书香传家,师道承情育桃李

  在青城,有一个特殊的“教育大家庭”:从三尺讲台到学术殿堂,从蒙古历史研究到外语教学,这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大家庭,诠释着师道传承的真谛。2018年,这个书香氤氲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而王雪洁正是这个大家庭的传承者。

  王雪洁的父亲是内蒙古大学退休教授,致力于蒙古历史研究,曾参与编写《内蒙古民族团结史》,主持点校《全边略记》《五边典则》。她的母亲是内蒙古大学外语系退休教师,记忆中母亲常带着学生来家里改善伙食,逢年过节和学生一起包饺子……王雪洁的父母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为子女树立了人生标杆。

  “行事须用心、务实,以汗水与实力换取成果,尤其是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勤于求知”的理念,由王雪洁的父亲口口相传,成为每个家庭成员恪守的信仰。在父母的影响下,王雪洁萌生创意,创办公众号,给孩子们讲故事,让更多学生能够爱上阅读、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当一名学生向她敬礼,感激她朗读的故事时,她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在做的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情。“雪儿老师”讲故事——《哈利波特》系列坚持更新,现已完成300多集。

  在这条传承之路上,丈夫云宏宇是王雪洁坚实的后盾。他总能主动分担家庭的重担,为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她对丈夫的体谅与支持满怀感激,丈夫则认为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

  王雪洁家庭,这个始终与教育同频的家庭,用书香浸润的岁月证明:真正的家风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传统的根系,生发出拥抱未来的新枝。

  李静 乡野筑梦,振兴路上携手行

  李静:新年新气象

  在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镇陶思浩村,有这样一个家庭: 他们把欢声笑语播撒在乡间小径,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致富新芽,更以文明火种点亮乡村振兴之路。他们就是2021年获评第四届呼和浩特市文明家庭、内蒙古自治区最美家庭的李静一家。

  李静,一位质朴的农村妇女,却有着炽热的心和非凡的担当。2011年,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她将自家院子改造成活动场地,原本安静的农家院有了别样的生机。其丈夫默默打扫场地、准备物资,化身贴心“勤务兵”;女儿下载舞曲、购置音响、教授上网技能。随着舞蹈队伍的不断壮大,也点燃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情向往。

  不仅如此,李静还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发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评比活动,将文明的种子深植乡土,弘扬良好家风。

  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李静积极谋划,带领村民养殖纯天然笨鸡,从鸡苗、疫苗到饲养技术、质量把控,事事亲力亲为。儿女们加入其中,注册电子商铺、组建销售群,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李静成立绿色农产品种养殖合作社,引入专业团队,流转土地,采用“合作社 + 公司 + 农户 + 贫困户”模式,不仅补齐了销售短板,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李静一家,以爱为笔,书写着乡村文明的篇章;以责任为墨,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画卷。他们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不凡,他们是乡村文明的传播者,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更是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段辛星 爱如星河,善举铺就公益路

  在呼和浩特的晨曦暮色中,总有段辛星一家三忙碌穿梭口的身影。5年光阴,300多场公益活动,2500多小时志愿服务,段辛星家庭如同熠熠星辰,用微光照亮城市每个角落,2022年被评为呼和浩特市最美家庭、第四届呼和浩特文明家庭。

  2017年,段辛星夫妇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迈出了公益之旅的第一步。为独居老人送关怀,为残疾、重病儿童募集物资与善款,投身禁毒、防艾宣传,深入校园、社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处处都印刻着他们温暖的足迹。

  当公益成为家风,温暖自会星火燎原。初次助学活动,儿子纯真的笑容和递出文具的稚嫩小手,定格了段辛星家庭公益之路的起点。从此,周末和假期成为一家人践行公益的美好时光。在家庭的熏陶下,段辛星的儿子成长为“环保小达人”。世界地球日活动中,他化身“小小主讲官”,与父母一起宣传节能减排知识,赢得居民称赞。

  生活中,他们是环保理念的忠实倡导者和践行者。爱粮节粮、节水节电、低碳出行,绿色生活的理念贯穿日常;小区里,他们是最美志愿者,清理杂草、铲除广告,用双手美化家园。一次次的公益行动,让家庭氛围愈发温暖,夫妻感情更加深厚,孩子在爱的滋养中变得更有担当。

  段辛星家庭明白,公益没有终点。他们将持续凭借家庭之力,在公益之路上笃定前行,将点滴温暖汇聚成河,以实际行动诠释最美家庭的模样,为社会美德添砖加瓦,让文明家风代代相传。

  霍石柱 诚信如磐,美德如风拂心田

  霍石柱荣获2023年“内蒙古好人”荣誉称号

  在武川县上秃亥乡五家村的质朴土地上,霍石柱以诚信为笔,书写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用8年时间诠释“诚信”二字的霍石柱家庭,2022年被评为第三届自治区文明家庭。

  2015年,命运给了霍石柱家庭沉重一击。原本承载着全家希望的松树育苗项目,随着儿子霍志强遭遇拖拉机事故,瞬间化为泡影。60多万株树苗因无人照料仅剩20多万株,巨额债务如巨石般压在霍石柱心头,那年春节,他们一家靠着村委会的3000元临时救助金才勉强过节。

  “人穷志不短”,霍石柱夫妻二人暗暗发誓,就是讨饭也要还清债务。自此,化悲痛为力量,霍石柱老两口踏上了艰难的还债之路。白天,他们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精心打理农作物;深夜,他帮村民浇地赚取外快。不仅如此,他还兼任村里的保洁员,一人打着三份工,用上了“分身术”的霍石柱用忙碌的身影诠释着坚持与担当。

  多年来,霍石柱与妻子辛勤劳作,认真总结经验,敏锐洞察市场行情,从过去广种薄收、销售原粮的种植模式,转变为精耕细作、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就这样,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对诚信的坚守,还清了43万元外债,一家人也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霍石柱与妻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们希望能把孙女培养成才,为国家贡献力量。霍石柱常说,只要还能劳动,日子就会越来越有盼头。霍石柱用8年的坚守,为亡子还清债务,以实际行动为子孙后代上了一堂生动的诚信课,成为诚信美德的践行者与传承者,让诚信之光在乡村熠熠生辉。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