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这一新词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消费的主体。“投资于人”意味着把资金资源投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关注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全方位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从把资源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到更关注人的需求、感受,不仅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民生底色。
“投资于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各地通过“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帮助劳动者掌握新技术,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提升了个人收入,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通过“投资于人”,政府把更多资源用于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投资于人”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比如,在看病就医方面,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再比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发放育儿补贴等举措,既是“投资于人”的生动体现,也将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投资于人”是促进消费的关键举措。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政府通过“投资于人”,不仅能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将激发消费潜力。一些地方通过实施“消费促进计划”,鼓励居民购买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既拉动了内需,也推动了产业升级。这种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
当然,“投资于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创新和深耕细作。比如,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此外,还应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投资于人”的行动中来。
“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在“投资于人”的理念作用下,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被充分激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将更好地同向而行,共同构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