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跨越65年的团圆:“国家的孩子”杨阿娟赴高邮认亲

mmexport1742110631794.jpg
杨阿娟与亲人相拥而泣
mmexport1742110620283.jpg
在亲人陪伴下杨阿娟回家了
mmexport1742110613128.jpg
父母遗像前杨阿娟再次痛哭
mmexport1742110600577.jpg
杨阿娟与亲人及志愿者合影

  3月15日,“国家的孩子”杨阿娟在亲友陪伴下,回到阔别65年的家乡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与6个兄弟姐妹相认。从DNA比对成功到确认找到家人只用了95天,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和高邮市的寻亲志愿者,用高效协作和无私大爱,帮助任家7兄妹实现了多年的寻亲梦想。

  感受家乡人热情

  15日9时,在扬州市高邮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数十位志愿者敲锣打鼓欢迎“国家的孩子”杨阿娟回到家乡,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为她组织了一场温馨感人的认亲会。

  在认亲会现场,杨阿娟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家人。她扑向大哥任正山,痛哭失声:“60多年过去了,我终于和你们团聚了,我太想你们了!”

  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寻亲团团长杨凤荣宣读了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出具的亲缘关系确认书,成为团圆最有力的见证。在幸福歌声《雁南飞》里,杨阿娟分享着此刻心情以及寻亲故事。任家兄弟姐妹代表任正宏真诚致辞,欢迎杨阿娟回家。

  扬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薛元金致贺词,诉说着这一温暖故事背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为表感谢,杨阿娟及兄弟姐妹还为公安机关和志愿者协会等相关单位赠送了锦旗。

  其实,在前一晚到达扬州时,杨阿娟已经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3月14日晚,在扬州泰州国际机场,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10多位寻亲志愿者拉起横幅、手捧鲜花,欢迎杨阿娟回家。

  晚上8点半,杨阿娟在丈夫艾绍洲以及已经与亲人团聚的“国家的孩子”吴挹江、惠幸福、赵丽俊等人的陪同下走下飞机。机场为他们开辟了绿色通道,杨阿娟对冒雨驱车前来迎接她的亲人和志愿者说:“家乡人民太热情了,我爱你们!”尽管对于出生地没有任何记忆,花甲之年再回故乡,杨阿娟却丝毫没有陌生感。

  兄妹团聚告慰父母

  3月15日中午,杨阿娟在兄弟姐妹们的陪伴下,回到阔别65年的老家扬州市江都区滨东村。为欢迎她的到来,家人搭建了11道红色拱门。杨阿娟走过拱门时心情激动,她说自己结婚时都没有走过这么喜庆的拱门,穿过拱门就像穿过一道通往幸福之门。

  在大哥任正山的引领下,杨阿娟回到老宅,来到父母的遗像前,此时的她再次大哭起来,一边鞠躬,一边说:“爸爸妈妈,原谅女儿来晚了!”一旁的任正山也哭着说:“爸爸妈妈,你们朝思暮想的女儿回来了,你们可以瞑目了!”

  从大哥口中,杨阿娟知道了自己出生和被送走的辛酸往事。她的本名叫任正香,出生于1959年,家中兄妹8人,她排行老五。在她不到1岁时,她的一个哥哥因饥寒染病夭折,父母怕年幼的她也无法在揭不开锅的家里活下去,万般不舍下于1960年将其送到上海,希望在大城市能给幼小的女儿一线存活的机会。

  哥哥告诉她,后来家里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就开始寻找送出去的任正香,母亲日夜思念她,最后带着遗憾离世。8年前,任家兄妹还和一位疑似的姐姐做过DNA比对,但比对失败了。

  在内蒙古幸福长大

  1960年,1岁的杨阿娟辗转从上海育婴院被送到内蒙古,成为“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一员。后来,她被养父母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福利院领养。

  在内蒙古,杨阿娟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杨阿娟的养父是阿拉善左旗电影院(秦腔剧团)长,养母是秦腔剧团演员,膝下无子的夫妻俩将杨阿娟视为己出,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她。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因为父母都有工作,杨阿娟的生活比同龄人要好很多。

  在内蒙古生活11年后,杨阿娟随父母搬至甘肃、宁夏等地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杨阿娟幸福成长,并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宁夏,杨阿娟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过着平凡又幸福的生活。后来,杨阿娟又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直至退休。

  自己的身世,始终是杨阿娟不能释怀的心结。她小时候,就听邻居说过自己是抱养的,但养父母对这个话题总是讳莫如深。直到养父弥留之际才告诉杨阿娟,她是当年送到阿拉善盟的30名“上海孤儿”中的一个。

  “寻根”的梦想

  2006年,杨阿娟的养母和养父都去世了。人到中年的杨阿娟顿时觉得自己孑然一生,寻根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在得知自己身世后,杨阿娟曾回过一次阿拉善左旗,在当地民政局查询当年信息。遗憾的是,当年的档案早已遗失,寻亲没有任何线索。

  之后,杨阿娟通过在宁夏等地的报纸刊登寻亲启示等方式寻找自己的亲人,但毫无结果。通过记者介绍,杨阿娟渐渐联系上几个同为“国家的孩子”的伙伴。2016年,杨阿娟在其他“国家的孩子”的帮助下采血入库。后来,她又做了基因检测,知道了自己的老家在扬州江都附近。

  2024年11月27日,杨阿娟通过微信联系到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寻亲团团长杨凤荣。为了帮助杨阿娟找到亲人,杨凤荣等寻亲志愿者找了5个村庄,联系了三四十人,并将采集的血样寄送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进行DNA比对,最终帮她找到江都的家人。

  2025年3月4日,杨阿娟接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寻亲民警的电话,得知自己和江都的亲人DNA比对成功,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和江苏寻亲志愿团的全力帮助下,从DNA比对成功到确认找到家人只用了95天。

  得知寻亲成功的消息后,杨阿娟的心情再也没有平复过,她在焦急与期盼中度过了十几天,终于迎来了与亲人的团圆。少小离家老大归,花甲之年的杨阿娟与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弟弟相认,血脉亲情重新紧紧相连。

  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摄影/《扬子晚报》记者 闫春旭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