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手记
迎着清晨的微光,“寻脉·扎赉诺尔”采访组一行9人踏上了前往扎赉诺尔区的“旅途”。
汽车穿过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声在耳畔低吟,仿佛诉说着远古的故事。扎赉诺尔,这片承载着万年历史文化、千年草原文明、百年矿山历程的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作为采访组的一员,我紧握采访本,怀揣着期待与敬畏,走进扎赉诺尔博物馆、矿区、老街,与有关专家和匠人进行深度交流,试图在这片凝结着人类文明密码的土地上,探寻时光的年轮。
扎赉诺尔地处祖国北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乃至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文化的礼仪制度、农耕技术,与草原文化的游牧传统、骑射技艺等相互借鉴、融合,使得扎赉诺尔文化具有了更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传承发展。
扎赉诺尔博物馆内,一具庞大的猛犸象化石骨架映入我们的眼帘,瞬间将人们带回了万年前的冰川时代。采访组成员按照不同分工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扎赉诺尔博物馆负责人张智文并与其展开了交谈。听他讲述猛犸象是远古生命的见证者;三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打制石器、追猎猛犸;一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在呼伦湖畔采集渔猎、烧制陶器,孕育出了璀璨的扎赉诺尔文化;两千多年前拓跋鲜卑走出森林,南迁“大泽”(今呼伦湖),继而西迁南下,最终建立北魏王朝。在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东胡、匈奴、鲜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休养生息、厉兵秣马……通过他的描述,我们仿佛亲历一般,与久远的历史有了更为密切的对话。
如果说,扎赉诺尔的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矿区就是这本书的重要篇章。因此,扎赉诺尔的矿区是我们采访组此行要深入调研的另一个地方。在这里,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讲解员李熙然为我们讲解了扎赉诺尔露天煤矿修复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他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百余年间扎赉诺尔矿区的旧貌新颜。百余年前,扎赉诺尔矿区的矿工们在艰难的工作环境中,继承了先辈们的坚韧和勇敢,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祖国的煤炭事业默默奉献;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精神力量成为扎赉诺尔文化传承的核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扎赉诺尔人。
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扎赉诺尔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那么,扎赉诺尔区是如何让这些文化“活”起来的呢?这引发了采访组一行的好奇。
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为了保护猛犸象化石等远古文化遗迹,扎赉诺尔区建立了专业的博物馆并组建专业保护团队。在扎赉诺尔博物馆中,通过先进的展示技术,将猛犸象化石全方位地展示给观众,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远古生命的魅力。同时,专业的科研人员对化石进行精心地保护和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化石的结构、年代等信息,为了解远古时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草原文化遗迹,扎赉诺尔区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对古墓群、古遗址等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和修复,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还原其历史风貌。同时,加强对草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民间艺人,通过研究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挖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在矿山遗址保护方面,扎赉诺尔区将部分废弃的矿井和工业设施进行了改造,建设成为矿山文化主题公园,不仅保留了矿山的历史风貌,还通过展示矿山开采工具、历史照片等,让人们了解其发展历程。
另外,在政策引导方面,扎赉诺尔区以“文旅+研学”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国际研学小镇”项目。通过与中国关工委事业发展中心、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北京三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联合,成功打造“国际研学旅游品牌”。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为研学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研学生源前来旅游和研学,也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历时4天,采访组一行结束采访踏上归途。我望向窗外,夕阳映照着辽阔的土地,金色的光辉洒在扎赉诺尔区的矿井、湖泊、草原之上。我们深知,这片土地的故事仍在继续、文化脉搏仍在跳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下它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贾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