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我家乡,九曲弯弯河水长……”
“风吹草低见牛羊,牧羊姑娘放声唱……”
3月24日,在锡林浩特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采访时,记者被一段优美动听的乌力格尔传唱所吸引。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意为“说书”。而今天,记者听到的居然是创新加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演绎的版本。带着好奇心,记者走进工作室一探究竟。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乌力格尔动听的旋律深深吸引,主动找到老师拜师学艺,从此拿起四胡就再没放下过。起初周围反对的声音很多,因为我在学习、传承存在语言障碍。好在我师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很好,便一个指法、一个音调,手把手从零教我。”今年63岁的苏丽平说。
苏丽平的师父叫朝伦巴根,是自治区级乌力格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酷爱四胡演奏的他,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跟随当地民间艺人学习乌力格尔技巧。80年代正式成为当地说书馆说书艺人,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投身乌力格尔非遗项目传承。
如今,74岁的他满头白发,面带笑容用一口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畅谈着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近几年,我们参加全国、全区的培训班接触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混合说书的创新之举,为增强乌力格尔的推广性和传承性,我和徒弟决定在继续延用乌力格尔传统曲调的同时,加入自行撰写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说书,不仅融入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也扩大了受众面,引起更多共鸣。”朝伦巴根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会说乌力格尔的老艺人越来越少,急需新鲜血液加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乌力格尔、学习乌力格尔,关注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
经过6年多寒来暑往的不懈努力与学习,如今的苏丽平已成为锡林浩特市级乌力格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影响下,读初中的外孙女也学会了拉四胡,成为了小小传承人。更让她欣喜的是,有两位与她年龄相仿的姐妹金翠花和娜仁也拜她为师,学习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很吸引我,我觉得把它传承下去很有意义,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今后,我要继续加油努力,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乌力格尔。”63岁的娜仁信心十足。(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朱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