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第7版刊发题为《内蒙古兴安盟巧用秸秆加工优质饲料 农田废弃物变成牛羊“营养餐”》的文章,报道了2023年12月投产运营的破壁熟化全混饲草料生产线(又称“动物中央厨房”)让秸秆变成“香饽饽”。“动物中央厨房”年产量3万吨,可满足5000头牛、4万只羊整年的饲喂需求,已在锡林郭勒盟、包头市等地开展推广。
报道如下:

202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第7版
天刚蒙蒙亮,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齐艳平便忙活起来,给自家牛羊准备“早餐”。
不一会儿,牛羊就围拢过来,纷纷将头埋进料槽吃起来。“这些饲料是我从镇上的‘厨房’定制的,用的是自家秸秆,牛羊爱吃,长膘也快。”齐艳平说,以前让他发愁的秸秆,如今成了“香饽饽”。
齐艳平家里承包了100多亩地,每年收完玉米,至少剩下30吨秸秆。如何处理秸秆,一直是他的烦心事:当柴火,浓烟呛鼻;做饲料,牛羊会“挑食”,还容易致病;到头来,只好扔在村里的集中场地。
兴安盟每年产生秸秆近650万吨,资源化利用曾是难题。另一方面,天然牧草有限,饲草缺口大、需求多。秸秆饲料化,不仅可以实现农牧业资源的有效转化,还能避免因焚烧秸秆造成的生态问题。
然而,传统的秸秆饲喂方式,消化吸收率低于30%,且致病风险高。如何提高秸秆的饲喂价值?这需要加工方式的创新。
2023年12月,破壁熟化全混饲草料生产线(又称“动物中央厨房”)在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投产运营。
如今的厂房外,成捆打包的玉米秸秆高高摞起。“这些是我们‘做饭’的主要‘食材’,都是从农户那里收购来的。”生产线负责人钱可鑫说。
厂房内,工作人员正操作小型抓草机,将一捆捆秸秆投入粉碎机。粉碎后的秸秆经过除尘设备处理后,其中的石块、沙土等杂质被一扫而空。粉碎、除尘后的秸秆,随即进入核心工序——汽爆。
车间内的巨型罐体发出轰隆声,持续几秒,室外烟囱随即喷出大量蒸汽。“这是让秸秆变成‘营养餐’的关键。”钱可鑫解释,汽爆技术利用高温蒸汽破坏秸秆的微观结构,释放营养物质,提高消化吸收率,同时消除了秸秆上附着的虫卵霉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
“蒸汽的温度、压力和处理时间,都是影响汽爆效果的关键参数。”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金海介绍。
营养提升的同时,如何将秸秆做得更美味?中控室内,钱可鑫轻点鼠标,设定好秸秆、糖蜜、菌剂、精饲料的配比,随即启动混合搅拌功能。不到15分钟,一份“美食”就制作完成了。“牲畜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口味偏好都有差异。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养殖情况,定制最佳配料方案。”钱可鑫说。
出料口,工作人员正在对料包进行密封、打包,并逐个贴上二维码。“这是我们正在推广的溯源机制。”钱可鑫说,在收购原料时,会严格记录其产地、水分、质量等信息,确保从田间到牧场的每一个流程都可追溯。
据介绍,“动物中央厨房”年产量3万吨,可满足5000头牛、4万只羊整年的饲喂需求,已在锡林郭勒盟、包头市等地开展推广。不仅精饲料费用省了,牛羊也长膘快、患病少,收益更大。此外,秸秆利用率为98%以上,基本不会浪费。
“这种模式,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资源节约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兴安盟农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泉说,下一步将在每个旗县的农牧交错带建设集种、储、加、销于一体的饲草加工基地,再以乡镇为单位建设饲草储备库,加快建立现代饲草产业体系。(记者 赵景锋)
制作:杨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