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法护黄河岁岁安澜

  大河奔流,不舍昼夜。3月底4月初,黄河内蒙古段,河畔桃花灼灼,鸟鸣啁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灵动画卷色彩斑斓。

  黄河流经内蒙古7个盟市,长度843.5公里,流域面积15.19万平方公里,沿线有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是构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

  今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两年来,内蒙古依法治河,持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治黄先治沙,“良方”守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春风拂过,毛不拉孔兑综合治理区内,星星点点的绿色染上枝头。

  “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泥沙。”黄河内蒙古段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十大孔兑为10条季节性山洪沟,均为黄河一级支流,过去多年向黄河输沙,造成该段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悬河,凌汛期河水出岸时常发生,严重威胁黄河安澜及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毛不拉孔兑是鄂尔多斯市十大孔兑中直接入黄的一条一级支沟,不仅是鄂尔多斯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沙尘暴的重要源头。毛不拉孔兑周边地段多属丘陵地形,沟壑纵横、地貌复杂、土质疏松、易受侵蚀。缺水少绿导致土地利用难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极为脆弱。加之其主沟穿越库布其沙漠,泥沙含量大,洪灾频发,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为守护黄河安澜,调节黄河水沙关系,鄂尔多斯市开展十大孔兑全流域综合治理,按照“一沟一方案”“一户一办法”的原则,对十大孔兑一条一条“开方治病”。

  2024年5月,杭锦旗水土保持淤地坝占补平衡试点项目启动。“该工程增设排洪设施有效提升了区域防洪能力,降低了洪水对周边生态的破坏风险;坝地盐碱化防治改善了土壤质量,为植被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林、灌、草、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还净化了空气,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杭锦旗水利局副局长王学平说。

  黄河宁,天下平。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治理黄河水害摆在重要位置,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开始兴建大型水利控制性工程和中小型水库,先后建成三盛公水利枢纽、海勃湾水利枢纽等工程,并通过实施黄河防洪一期、二期以及重点支流治理等工程,初步形成由水库、枢纽、堤防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6个应急分洪区,极大缓解防凌防汛压力。2021年开始,内蒙古全面推进黄河河道有关问题整治工作,并将其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对黄河滩区进行分区整治。《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黄河保护法明确,国家鼓励、支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运动与调控、防沙治沙、泥沙综合利用、河流动力与河床演变、水土保持、水文、气候、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性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用好每滴水,盘活黄河流域水资源

  春灌时节,位于河套灌区的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黄河村甜糯玉米现代化产业园,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备受青睐。产业园中内蒙古沃原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晓英介绍,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推广使用,不仅大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过去作物生育期每浇一轮水每亩需要用水100立方米,每年至少浇4次。现在,通过滴灌技术,每年灌溉10次,每次用水20立方米,节水率高达50%。

  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潜力也最大。作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先后制定出台解决“大水漫灌”问题促进农业节水增效、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盟(市)一策”等政策性指导文件,不断推进节水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节水内生动力,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还出台了《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引导各地加快建立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如今,内蒙古黄河流域大中型灌区全部办理了取水许可并实现取水口在线计量,具备了斗口计量能力,实现“按量收费”。

  内蒙古黄河流域缺水,其中工业缺水10.49亿立方米。在水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之间,内蒙古选择“节流”和“开源”做好工业领域节水文章。

  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水行业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2024年,内蒙古在黄河流域重点推进节水技术改造项目38个,节水量480万立方米。

  内蒙古还积极鼓励工业企业采取更新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等科技节水途径,提升工业用水效能。编制更新《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领域重点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累计推广冶金、化工、建材、通信等行业116项节水技术装备。

  在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灌区,由神华乌海煤焦化公司出资,对30多公里的农田灌溉土渠渠道进行衬砌节水改造。改造后,农田亩用水量由513.5立方米减少为283.3立方米。

  “通过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盘活水资源存量,企业发展也越来越有底气。”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公司西来峰甲醇厂生产设备技术部部长雷志林介绍,巴音陶亥灌区渠道进行节水改造后,将农业节约的695万立方米黄河水转让用于工业生产,农户、企业都得到了实惠。

  流域综合治理,沿黄地区吃上“生态饭”

  候鸟北迁之际,在呼和浩特市大黑河河畔,云水相映成趣,水鸟在空中盘旋,一幅春和景明的美好画卷。

  黄河治理,根在流域。过去,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周边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等情况时有发生。大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河道空间活力提升,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市民有了消闲的好去处。

  守护黄河秀美安澜,法治是重要保障。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完善治理体系,采取多项措施,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开发和综合治理,有力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持续改善,内蒙古黄河流域“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显著提升。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内蒙古以“一河一策”净化黄河“毛细血管”,实现黄河流域河湖管护责任全覆盖。截至目前,连续4年对黄河干流河道实行分区管控。2024年,向乌梁素海补水3.76亿立方米、岱海补水2326万立方米、东居延海补水4447万立方米。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从2月底开始,黄河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段沿岸湿地陆续迎来3000多只候鸟经此歇脚。成群的天鹅、灰鹤等候鸟,为春日湿地带来蓬勃生机,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好转,人们意识到好生态才是铁饭碗。化肥农药使用减少,水资源节约力度加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很多地方开设农家乐、牧家游,沿黄地区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每逢旅游旺季,游客们都会来到这里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沉浸式体验乡村休闲旅游。

  “环境变好后,大家都愿意来吃开河鱼。”3月25日,来准格尔旗游玩的吕丽兴致盎然地说。

  家住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乌苏荣贵嘎查的牧民代青照日格,将自家的10个蒙古包及6间平房翻新,打造成了民宿酒店与牧家乐餐厅。他说:“近年来,额济纳旗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数量逐年攀升,自家的收入也在增加。”

  黄河滔滔,奔流入海。守护母亲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内蒙古从未停止努力的脚步。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慧玲)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