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一篇初中生作文,为何让万千网友破防?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据媒体报道,近日,杭州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凭借极具画面感的文字火爆网络,收获167万点赞。这篇作文不仅让“思乡”引发全网共鸣,更在模板作文泛滥的当下,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本质的探讨。

 

  在“速成作文模板”“高分金句合集”泛滥的当下,《旧轨还乡》的走红,宛如给语文世界带来了一股清流。作者张潇冉没有堆砌华丽辞藻,也未刻意拔高主题,而是描写绿皮火车上爷孙相处的细节:爷爷因推销员一句“孩子爱吃”就掏钱、卧铺上为孙子蜷缩身躯的背影还有窗外流动的风景与车上的方言等。这些细节化的真实场景,瞬间激活了读者记忆中的乡愁。

  张潇冉表示,文章只是如实记录寒假回乡的见闻。但恰恰是这份“如实”,让文字摆脱了考场作文的束缚,回归以细节传递情感、以真实引发共鸣的本真叙事。网友们更是感叹,“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

  反观当下语文教育,尽管新课标强调“真情实感”,但学生作文却时常深陷“套路化”和“公式化”。教师教学传授“万能开头和结尾”,学生机械套用作文素材,考场作文常常变成辞藻与套路的拼接。这类文章看似文采斐然,实则空洞无物,如同被嚼过无数遍的泡泡糖,早已失去滋味。写作被简化为“得分技巧”,导致学生丧失对生活的感知力与表达欲,成为“失语者”。他们能熟练运用“好词好句”,却无法描绘一杯奶茶的温度;能编造“父母深夜送医”的故事,却对亲人的细微关怀视而不见。

  在这场写作反思中,语文教师王杨军的做法值得称道。他拒绝让学生背诵范文,而是布置“写同学外貌”“记录喝奶茶的感受”等任务,让写作训练嵌入生活肌理,成为观察与思考的延伸。他还抓住张潇冉作文中“爷爷蜷缩床尾”的细节,邀请她在课堂上朗读,引发全班学生情感共鸣。王杨军深知,语文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培养人格、唤醒共情的载体。

  《旧轨还乡》的传播也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写作教育应从“生产应试文本”转向“培育完整的人”;教师不能只做“批改错别字的匠人”,而要成为“点燃火把的引路人”,通过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让学生感受表达的快乐。

  在写作素材挖掘上,不少教育者热衷于让学生背诵名人故事,沉浸在案例范式中,却忽略了生活才是写作素材的无尽宝藏。比起机械记忆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名人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外婆择菜时悄然泛起的白发、留意校门口梧桐树随四季更迭的色彩变化等,更能让学生捕捉到生活的细微与美好,从而为写作注入鲜活生命力。

  重建评价体系也同样刻不容缓。作文评分应弱化对排比句、古诗引用的过度要求,更加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情感传达的有效性,推动语文教育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

  好的作文从来不是考场上的炫技表演,而是灵魂与世界的诚实对话。当教育不再将学生训练成“答题机器”,社会重新珍视真挚表达,或许会有更多“张潇冉”打破“作文模板”的枷锁与桎梏,用文字编织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意栖居”。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