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欢腾的西辽河

  内蒙古通过“管、控、节、调、保”综合治理措施,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等10方面,加强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恢复西辽河健康生命——

  春天里的内蒙古西辽河流域,处处生机勃发。3月21日,西辽河调水水头顺利抵达通辽市主城区,清澈欢腾的河水在河道中流淌,为这座城市的生态复苏注入了全新活力。

  西辽河属辽河干流,是季节性河流,干流主要在通辽市境内。西辽河流域92%以上的面积位于内蒙古,涉及赤峰市12个旗县,通辽市7个旗县以及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一小部分。

  近几十年来,受降雨减少等因素影响,西辽河出现干流常年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等严重生态问题,成为我国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

  “流域水生态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想实现西辽河生态修复,不能就水论水,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好耕地保护与河湖水域空间的关系。”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表示。

  作为国家“江河战略”的重要举措,复苏西辽河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多年来,为缓解西辽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内蒙古通过“管、控、节、调、保”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进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并于2023年出台“十条硬措施”,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强化河湖水域空间管控等10方面,恢复西辽河健康生命。

  内蒙古还加快推进引绰济辽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多年平均年供水量4.54亿立方米,实施后能为通辽市、兴安盟的2个市区、7个旗县的工业及城市提供生活供水,提升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自2020年起,内蒙古连续5年开展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工作,各地各单位密切配合,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确保生态补水工作顺利进行。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当年水头行进至苏家堡枢纽下游32公里处;2021年,水头行进至苏家堡枢纽下游86公里处;2022年,水头最终推进至总办窝堡枢纽下游18公里处;2023年干流过水长度达135.15公里;2024年,在断流26年后,干流水头首次到达通辽城区。

  2025年3月4日,自治区水利厅正式启动春季调度,大石门水库、东台子水库以每秒13立方米的流量向下游泄水,引乌入通工程则以每秒1立方米的流量向通辽市城区河道补水。此次调度利用春季冰雪消融、农业灌溉尚未开始、河道冻土未化的有利时机,采取“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策略,确保充分利用好每一方冰雪融水、水库蓄水,全力保障西辽河干流下游过水。3月22日,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德日苏宝冷水库向下游泄水,河水奔腾流淌,助力西辽河生态复苏。

  科学实施西辽河生态补水工程后,干涸多年的西辽河再次流动起来。

  随着水头向主城区延伸,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地下水位稳步回升,地表水面持续扩大,天鹅、大雁等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候鸟陆续回归,流域生态复苏迹象逐步显现。

  “近年来,得益于西辽河水资源调度,通辽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流域通水后河面流水将全部作为生态用水回补地下水。整个河道生态得到明显的恢复和改善,改变了河槽以往的沙化形态。”通辽市水务局长肖强说。

  连日来,通辽市奈曼旗老哈河湿地,数万只大雁从芦苇荡中腾空而起。作为东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隐秘驿站,今春已有127种、逾8万只候鸟在老哈河湿地停歇,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东方白鹳的到访量同比激增40%。赤峰市巴林右旗达林台水库、德日苏宝冷水库等水域也逐渐热闹起来,迎来大批迁徙的天鹅。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振翅高飞,在草原与天际间勾勒出流动的诗行。

  辽河公园的水系重新焕发生机,夏日一到,河岸两侧草木繁茂,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增强。居住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李岩,每天晚饭后都会到辽河公园遛个弯。“我在这里生活多年,见证了河道从干涸荒芜变得碧波荡漾,每当看到河水奔流,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李岩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慧玲)

  ​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