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刊发题为《内蒙古扎鲁特旗:加快盐碱地改造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文章,报道了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围绕“向盐碱地要粮,让荒原变良田”的目标,加大盐碱地治理力度,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价值,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不断拓展农业耕地资源,激活盐碱地“潜在粮仓”资源,实现盐碱地资源的系统改良和高效利用。
报道如下:

《农民日报》(2025年4月3日6版)
盐碱地被称为“土壤癌症”,高盐量导致农作物低产甚至无法生长。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围绕“向盐碱地要粮,让荒原变良田”的目标,加大盐碱地治理力度,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价值,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不断拓展农业耕地资源,激活盐碱地“潜在粮仓”资源,实现盐碱地资源的系统改良和高效利用。
在盐碱地改造过程中,改良剂的喷洒是关键。在扎鲁特旗乌额格其牧场盐碱地综合治理现场,技术人员正通过无人机将改良剂均匀地喷洒在盐碱地表面。随后通过深耕翻土,将改良剂分布在10~50厘米深的土层中,使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技术人员曾祥荣介绍:“针对盐碱地中的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等离子进行交换,通过化学药品让它进行反应之后把盐碱度降下来。这里的盐度大概在千分之十以上,普遍偏高,用这个技术后可以将盐度降到千分之三以下,最适合作物生长。”
乌额格其牧场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涉及盐碱地面积1670亩。由于土壤盐碱化,这些地块种植农作物收益较低,职工种植积极性不高。为此,扎鲁特旗农投集团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1670亩耕地全部流转,并进行改造升级。连日来,在治理区内,多台大型机械、无人机来回穿梭进行平地、覆沙改土和精准施肥等作业,将这片荒芜的盐碱地,改良升级达到高产良田标准。乌额格其牧场职工贾宝柱说:“以前这片地植被覆盖率百分之三十都不到,寸草不生,经过改造以后,预计能达到标准农田的水平,打出一千几百斤玉米是没有问题。”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近年来,扎鲁特旗持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向盐碱地要效益,以高效节水为基础,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同步推进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的品种开发推广,助力盐碱地破“碱”重生,实现耕地面积和产出能力双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扎鲁特旗农投集团公司董事长付天生表示:“今年农投公司共治理盐碱地1670亩,投入农家肥3.3万立方米,盐碱地综合改良剂700吨,回填黑土6万立方米,投入机械30台套,并采取深翻、冲减、修排碱沟、使用专用改良剂等综合措施,早谋划、早开工,预计在4月25日前完成治理,5月10日前完成播种,出苗率保苗率在90%以上,为全旗盐碱地改良改造提供可行的实践方案。”(记者 李昊)
制作: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