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留给后代的绿色基业

  清明前后,正值果树修剪季,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80岁的邬存发,仍然每天钻进果园,修剪果树。“前几年在荒山上栽种的 300亩果树已到了盛果期,这就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绿色基业。” 邬存发满脸笑意地说。

  山是秃瓢瓢,沟是深壕壕,地是窄条条。这是20世纪70年代,邬存发所在的巴润哈岱村的真实写照。如今,整个巴润哈岱村林草面积10.6万亩,除了河道、村庄、耕地,林草覆盖率达到了85%。水土“变脸”,不得不提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泥腿乡长”的邬存发。1980年,十里长川支流五不进沟3.2平方公里流域,入选国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当年34岁的邬存发身为原巴润哈岱乡副乡长,负责蹲点搞试点,这一试便痴迷其中,整整干了14年。

  “我当时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山是花果山,川是米粮川'。”邬存发说。为了这一目标,他把家搬到了水保治理工程现场,从工程规划、组织施工,到后期管护,他都亲力亲为。背上背着雨衣、水靴和干粮,骑上二八自行车,跑遍了全乡的沟沟坎坎。

  邬存发最怕下雨,也最盼下雨。怕下雨是怕冲坝毁田,前功尽弃;盼下雨是可以引洪澄地,增加良田。每当雨点一落,别人往屋里跑,他就往外冲。一次,突降大雨,西黑岱沟骨干坝正在引洪澄地,邬存发冲出门就往现场赶。当时雨水很大,引发了山洪,他被洪水冲走50多米,打了几个滚儿爬起来,又继续投入到了抢险保田中,整个人成了泥人,“泥腿乡长”也由此得名。

  70年代,巴润哈岱村植被覆盖率不到7%,如今这里家家户户林茂粮丰,不少农户靠松树年收入超百万元。

  40余年的迎难前行,邬存发始终信念坚定地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决心将这份绿色基业一代又一代地保护传承下去。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国萍  通讯员  赵冬霞)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