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在海拉尔区第五中学的音乐课上,一曲旋律悠扬、节奏独特的歌曲悄然流淌。学生们跟随老师的节奏,用新学的发声方式尝试吟唱,独特的韵律仿佛打开一扇通往神秘音乐世界的门。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老师轻声道出:“这,就是鄂温克族民歌。”
鄂温克叙事民歌作为北疆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这份文化的厚重,迎来了更生动的诠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歌唱家乌日娜受邀走进校园,以非遗宣讲为纽带,架起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深耕鄂温克族民歌传承多年的乌日娜,以“抢救性保护+创新性传承”双轮驱动,带领团队搜集、整理、抢救性录制近百首濒危曲目,创办五彩呼伦贝尔少儿合唱团并担任声乐指导,还出版了中国第一张鄂温克族民歌原生态CD《历史的声音》。她的艺术实践,早已成为民族文化守护的标杆。

4月9日,乌日娜老师观看口弦琴表演。
活动现场,近300名学生身着特色服装,用口弦琴吹奏出悠扬流畅的曲调,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音乐氛围。随后,乌日娜带领师生团队演唱经典歌曲《吉祥四季》,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展现出民族音乐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4月9日,老师们演唱经典歌曲《吉祥四季》。
乌日娜教授还现场用原生态唱腔演绎多首鄂温克族民歌片段,强调叙事民歌演唱要注重语言韵律与情感张力,每个音符都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和生活的温度,呼吁师生们深入挖掘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她介绍了长篇叙事民歌《母鹿之歌》等代表性作品,体现了鄂温克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此外,乌日娜教授以舞台剧《敖鲁古雅》为例,展示了鄂温克族民歌在当代的创新演绎,探讨了传统音乐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

4月9日,活动现场乌日娜老师与学生模仿鸟叫和驯鹿叫声。
活动中,海拉尔区第五中学正式聘请乌日娜担任非遗文化艺术顾问,这是海拉尔区“非遗进校园”项目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乌日娜教授的讲座与教学,为保护濒危民族音乐提供了学术支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艺术力量。

4月9日,现场颁发聘书。
此次宣讲活动,是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未来,海拉尔区将持续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让北疆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绽放永恒生命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可新
海拉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杨绪华 顾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