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盲目追求数量到主动守护生态 正蓝旗牧民积极探索草原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4月17日下午3时,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青格勒图嘎查牧民吕茂森提着铁锨走进牛圈,清扫牛粪、调配草料,动作娴熟而细致。

  现在正值锡林郭勒草原休牧期,吕茂森家圈舍中42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安静地咀嚼着草料。油亮的皮毛与整洁的圈舍相映成趣——这看似寻常的一幕,实则是吕茂森践行精养、少养、细养理念交出的答卷,也是当地牧民生态保护意识觉醒的生动写照。

  过去,“多养多得”的传统观念主导着草原畜牧业,也让草原不堪重负。吕茂森坦言:“早些年,大家都想着扩大养殖规模,家家户户拼数量,牛羊漫山遍野啃食,牧草还没长成就被连根拔起,导致草场越来越‘瘦’。”目睹牧草稀疏、土地沙化的景象,这位扎根草原多年的牧民开始反思。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推进,他敏锐地意识到,粗放式养殖不仅会透支草原生命力,更会让牧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草原是我们的根,只有保护好它,子孙后代才有出路。”带着这样的觉悟,他主动缩减养殖规模,将牛群数量从百余头降至如今的42头,开启了经营模式的转型之路。

  “以前养100头牛,靠天吃饭;现在养42头,靠的是科学和用心。”吕茂森指着膘肥体壮的牛群介绍,虽然数量减少,但这些牛不但能在3000多亩的草场上吃好、吃饱,还能尽情地撒欢打滚。每头牛的质量和品质显著提升,年收入不降反增。

  在锡林郭勒草原,精养、少养、细养已成为牧民们的集体选择。吕茂森的邻居其木格也深刻体会到生态转型带来的红利。她精心照料着3000多亩草场和40多头西门塔尔牛,将休牧政策落实到每个细节。“以前总觉得牛羊养得多才踏实,现在明白了,保护草原才是长久之计。”其木格投入100多吨草料储备,每天3次巡查牛群,细致观察每头牛的进食、反刍情况。在她的呵护下,牛群膘情良好,草场也在休牧中重焕生机。“你看,这草长得多密,夏天花开得也比以前旺!”站在自家草场上,其木格的眼中满是欣慰。

  “我们落实国家草原补奖政策,产业政策也同步发力,及时发放草畜平衡补贴和休牧补贴。现在,全旗牲畜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养殖效益提升了,草原植被覆盖度也逐年提高。更令人欣喜的是,牧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被动执行政策,到主动参与生态修复;从追求短期利益,到谋划长远发展。”正蓝旗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孟克毕力格说,如今,通过“集中舍饲+托管代养+分户舍饲”模式,正蓝旗正积极构建“草原休养生息、产业提质增效”的新体系。

  “保护草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只有让草原焕发生机,我们牧民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吕茂森说。从逐草而居的传统放牧,到有规划的智慧养殖;从盲目追求数量,到主动守护生态,草原上像吕茂森一样的牧民正用自己的行动,展现着他们的责任与担当,也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这种源自草原的生存智慧,不仅为畜牧业转型提供了范本,更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锡林郭勒的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毕力格巴特尔  张璐)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