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妇女报】八千农牧民端上“以工代赈”金饭碗

  2025年4月25日,《中国妇女报》第8版刊发题为《八千农牧民端上“以工代赈”金饭碗》的文章,报道了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委、区政府采取党建引领“以工代赈”的创新模式,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8000多名转移农牧民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端上了“金饭碗”。

  报道全文如下: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探索党建引领的“以工代赈”方式,依托“社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扶持转移农牧民劳务队发展,构建起“党委领导、街社组织、部门指导、农民参与”的增收致富新模式。

  康巴什区哈巴格希街道劳务队在重大节日期间,承接悬挂国旗、灯笼等项目工作,营造节日气氛。

  城市化浪潮下,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牧民,身份标签一夜之间更换为“新市民”。当搬迁的鞭炮声散去,崭新的楼房小区里,一个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失去土地的他们,该如何端稳新生活的“饭碗”?这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远比户籍档案上的身份转换更为深刻复杂。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采访,了解到从2023年开始,康巴什区委、区政府采取党建引领“以工代赈”的创新模式,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8000多名转移农牧民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端上了“金饭碗”。

  创新模式促转移农牧民致富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中西部、黄河“几”字弯腹地,是国家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基地。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市政府所在地由东胜迁往康巴什区。在20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康巴什区8000多名“原住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康巴什区作为鄂尔多斯市唯一的“非资源型旗区”,转移进城农牧民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各项民生工作的“重头戏”。从2023年3月份开始,康巴什区创新思路,探索以党建引领的“以工代赈”方式,组织转移农牧民参与政府投资类项目,制定了《实施“以工代赈”促进转移农牧民增收致富工作方案》,助力转移农牧民和就业困难人群增收致富。

  在康巴什区哈巴格希街道,记者遇到了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杜永平。他高兴地说:“这个‘以工代赈’确实好!我去年承接了社区26万元的园林养护工程,雇的工人都是小区的邻居,大部分是转移搬来的农牧民。刚开始大伙儿业务不熟悉,社区就给我们免费培训。结果工程干得非常好。真的是下楼就有工作干,还不担心要不上钱。”

  和杜永平一样,张政伟、张侯文、杨海龙也是转移农牧民。他们自豪地说:“今年过大年,市民们看到的市委、市政府前面双驹广场和主要街道的大红灯笼都是我们挂的!一天300块钱,不用背井离乡打工,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记者了解到,康巴什区的“以工代赈”是依托“社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扶持转移农牧民劳务队发展,构建起“党委领导、街社组织、部门指导、农民参与”的增收致富新模式。其中,康巴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对接政府发包单位,建立“项目库”,各街道社区摸清辖区劳务队及转移农牧民劳动力底数,建立“资源库”,设立“轮值书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接项目用工需求、进度,以解决转移农牧民就业难题。

  实现民生改善与城市建设双赢

  康巴什区将“以工代赈”助力转移农牧民增收致富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要求所有项目建设单位优先吸纳辖区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并明确规定“承接业务的劳务公司吸纳转移农牧民就业比例不得低于雇用人数的60%”。

  康巴什区哈巴格希街道主任高凤虎向记者介绍,街道通过创新就业帮扶模式,已培育起一支规模可观的转移农牧民劳务大军。数据显示,目前街道备案的转移农牧民劳务公司已达82家,组建了62支配备水车、挖掘机、农用车等专业设备的机械化劳务队伍。这些队伍已累计完成包括市政维护、节庆布置、小区改造等在内的18个民生项目。

  “2024年是我们推进‘以工代赈’的关键一年。”高主任特别提到,今年以来街道已承接37个“以工代赈”项目,去年更实现转移就业超1000人,项目总金额突破2000万元。从除冰扫雪到绿化改造,从节庆布置到工程拆除,这些项目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为转移农牧民搭建了稳定的就业平台,实现了民生改善与城市建设的双赢。

  在推进“以工代赈”项目过程中,哈巴格希街道创新建立了“公益反哺”机制。各劳务队在承接工程时,需按比例捐赠公益金,这些资金专门用于帮扶辖区内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困难群体。目前,通过“银发积分”等特色帮扶活动,已累计发放公益金32万元,惠及群众200余人次。

  “我们鼓励劳务队量力而行、自愿捐赠。”高凤虎主任介绍道,“虽然公益金捐赠比例不作硬性规定,但在项目分配时,我们会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这一机制既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也培育了劳务企业的公益意识。

  同时,街道依托“零工驿站”服务平台和网格员入户走访,精准摸排建立包含272名转移农牧民的就业需求信息库,实现就业服务“一人一档”动态管理。为确保项目质量,街道创新监管机制,组建专项巡查小组,对劳务队实施进场前资质审核、施工中质量把控、完工后绩效评估的全流程监管。这种“一条龙”服务模式获得了劳务经纪人杨海龙的高度认可。她说:“今年春节期间,我承接了康巴什区第三小学校附近清雪项目和双驹广场、太阳广场亮化项目。现在通过‘以工代赈’接活儿非常省心,不用自己费劲儿到处去揽项目,也不用到处追着要工程款,街道都帮我们对接好了。由于没有层层转包剥皮,减去了中间环节,转移农牧民的平均工资也提高了很多。”

  今年1月,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举行了一场暖意融融的“以工代赈”劳务费集中发放仪式。伴随着喜庆的音乐,1228万元劳务费现场发放到农牧民手中。据统计,2024年全区累计发放劳务费突破2600万元,惠及转移农牧民3500余人次。

  康巴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海民表示,党建引领“以工代赈”成功带动了转移农牧民就业增收,为他们提供广阔就业平台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康巴什区为民办实事的有力实践。(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制作:杨晓丽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