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新华每日电讯】草原上的红色文化

  2025年4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刊发题为《草原上的红色文化》一文,报道了在苏尼特右旗,绿色草原始终跳动着滚烫的脉搏,有最早响起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歌声,有满载曙光的“红书包”在蒙古包间传递,有草原母亲的大爱哺育来自数千里外的孩子。红色文化一直激励着祖国北疆的人们。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4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

  展开内蒙古横跨约2400公里的风光长卷,有一片紧邻中蒙边境的辽阔草原。在这片3000余万亩的草原上,有最早响起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歌声,有满载曙光的“红书包”在蒙古包间传递,有草原母亲的大爱哺育来自数千里外的孩子。

  这里就是苏尼特右旗,绿色草原始终跳动着滚烫的脉搏,红色文化一直激励着祖国北疆的人们。

  乌兰牧骑的第一声歌唱

  当春天的风拂过边境的草原,“远远风吹来牧人的歌唱”。春日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歌声如约而至边境草原地区,为抵边居住的牧民、护边员、民兵和边境管理民警送去文艺声音。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又被称作红色文艺轻骑兵。从草原上第一声乌兰牧骑的歌唱算起,动人的旋律已飘扬了近70年。

  为了满足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牧民文化生活需求,1957年,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队伍在苏尼特右旗成立。9名队员带着两块幕布、三盏煤油灯、五件乐器,举着红旗、甩着响鞭,为偏远地区的牧民带去文艺演出。

  “当我们乌兰牧骑的大胶轮车和鲜红的队旗出现,牧民欢呼雀跃,呼喊着:‘玛奈乌兰牧骑依日勒(蒙语,意为“我们的乌兰牧骑来了”)!’”88岁的老队员荷花回忆当年下乡演出,乌兰牧骑不仅为牧民送去歌声,还帮助农牧民辅导知识、剪羊毛、理发、修收音机……

  在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有一口“乌兰牧骑井”。1964年,乌兰牧骑队员演出时发现当地用水困难,白天帮助牧民打井,晚上演出。顶着一个多月的盛夏烈日,晒脱了皮的队员终于打好了水井,汩汩井水涌泉至今。

  草原地广人稀,路线难寻,迷路、陷车、忍受饥渴是早年乌兰牧骑队员的“家常便饭”。一张手绘地图记录了当年的跋山涉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将走过的牧场、戈壁、荒漠标注出来,形成了一幅用脚步丈量的手绘地图,指引一代代队员“以蓝天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为牧民送去欢乐。

  “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这是乌兰牧骑创立之初立下的口号。如今,内蒙古约118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已有75支乌兰牧骑队伍、3000多名队员,配备了现代化的演出设施设备,每年开展演出超过1万场。

  “红书包”满载知识曙光

  半个世纪前,在地处偏远沙丘地区的苏尼特右旗巴彦乌拉嘎查,很多牧民群众文化程度低,对知识的渴求十分迫切。尽管嘎查中心设有公共书屋,但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化活动十分受限。

  1972年,巴彦乌拉嘎查发起“红书包”送学活动,将首批印有“红书包”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的书包,装满党的政策、少儿教育、农牧业技术、报纸期刊等学习资料,打包分给各民兵队伍、妇女组织、青年小组和学校。牧民阅读后,内容不同的“红书包”被众手相传,在各蒙古包之间流转,为牧民群众带去知识的曙光,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如今,“红书包”广布在苏尼特右旗3000余万亩的草原各处。乌兰牧骑队员、兽医、就业培训人员、党员志愿者们都背上了“红书包”,将医疗服务、兽医技术、农牧科技、家庭服务、政策宣传、普法知识等送到牧民家里,为牧民群众提供切实的到户服务。

  “我们将‘红书包’送学助民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接续传承。”苏尼特右旗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占青介绍,苏尼特右旗搭建了乌兰牧骑与1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200余支基层志愿服务队为框架的流动文明实践工作网络,构建形成覆盖全旗各领域、全方位的志愿服务体系。

  苏尼特右旗设立了“红书包”讲堂,让牧民学习知识更便捷;兽医的“红书包”装着养殖先进技术和改进畜种的“法宝”,就业培训人员带着针对性技能提升培训和岗位推荐,推动牧民学习先进发展理念、掌握就业技术;苏尼特右旗将党群便民服务融入到“红书包”志愿服务,灵活运用到惠民利民“衣食住行”各领域。如今,“红书包”不仅是牧民们的“知识包”,也是“致富包”和“工具包”。

  草原母亲哺育“国家的孩子”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上海市孤儿院的孩子们遭遇缺奶断粮、人手短缺情况,内蒙古以物资救助孤儿院的孩子们。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内蒙古决定将南方三千孤儿接到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的草原牧区抚养。

  1958年9月,苏尼特右旗仅用3天时间,将温都尔庙临时改建成保育院,紧急抽调医护人员,最短时间内准备好了奶粉、医疗器械、婴儿被褥等物资。

  “当时牧民自发驾马车来送牛奶和食品,不计报酬,放在保育院门口就走。”当时负责去南方接孩子的姜永禄回忆。

  9月底,安徽省304名“国家的孩子”乘火车来到苏尼特右旗。仅3天,分派给苏尼特右旗的132个孩子全部被领养,其他孩子经过医治转送到锡盟其他旗县。此后,苏尼特右旗陆续接收150多名“国家的孩子”。

  “抚养‘国家的孩子’,是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南斯勒玛动情地讲述,1962年7月,她赶着勒勒车走了一整天来到保育院,孩子中有一个女孩看着她笑,她一把将孩子搂在了怀里。南斯勒玛将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好,抱回了家,给她取名乌云其木格。南斯勒玛一家节衣缩食,用最好的食物和倾情的爱换来了乌云其木格的茁壮成长。

  1958年,苏尼特右旗医院的护士赛其格玛被抽调到保育院护理“国家的孩子”,为了救治孩子们,已有身孕的赛其格玛多次为孩子输血,因过度劳累两度晕倒……

  草原母亲的大爱,换来“国家的孩子”对这片草原深情的爱。

  “国家的孩子”达日玛被抵边居住的牧民乌力吉收养,隔山就是边境线。尽管有机会去城区生活,但是达日玛选择和养父母守护边境,达日玛参加民兵组织,成立了嘎查“娘子军”,多次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如今,达日玛的儿子乌尼孟和接过母亲接力棒,继续护边守边,守护着这片闪耀大爱的草原。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故事,成为苏尼特右旗草原上众口相传的佳话。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大爱,让这片草原哺育的儿女对家乡爱得深沉。

  “苏尼特右旗草原上红色扎根,枝繁叶茂。”苏尼特右旗委书记陈玉成说,在这片草原上红色精神代代相承,北疆儿女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红色丰碑,使这片红色草原的底色更加深沉,历久弥新。(记者 刘伟 勿日汗 贺书琛)

  制作:杨苏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