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改革赋能文旅融合 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生态旅游”受游客青睐

  “五一”假期,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里游人如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天气转暖后,这里就一直游人不断。

  自去年实行市场化运营改革以来,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结合节气、节日筹办了多场特色主题活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入园流量高潮。4月18日,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春季“限定款”活动——“萌兽作伴・杏运满园”为首府群众和外地游客献上“一步一景”的浪漫体验。

  记者了解到,仅3月29日至4月10日的“第二届大青山奇幻动物之旅”主题活动期间,园区就累计吸引游客超9.1万人(次)。其中,清明假期3天入园人数累计达73140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73.35%,创开园以来历史同期新高。

  线下活动热火朝天,线上流量刷新纪录,动物园官方抖音直播间等新媒体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120万余次;清明小长假期间,抖音官方账号3天累计曝光量202万余次,垂直推流覆盖近40万人次,成功登顶抖音“呼和浩特景点热销榜”。

  为了在“五一”假期给游客更多新体验,园区提质扩容的萌宠乐园项目正式对外开放。园区增设萌趣集章点,游客手持探索护照追寻神奇动物足迹,集章、打卡、收藏、互动,动物园升级主题乐园。百兽剧场再度开启,动物行为展示满足动物爱好者的探索观察希冀。

  系列主题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园区创新运营的成果展示,更是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亮点纷呈的主题活动背后,离不开呼和浩特市文旅系统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品牌重塑等领域系统性改革。

  如今,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内秩序井然,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这得益于园区目前开展“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战略。市民和游客在享受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化管理与深厚文化内涵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此外,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借助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情况精准调控游客承载量,并巧妙优化活动线路。野生动物园南门入口引入了门票闸机核验系统,完美集成了二维码扫描和电子票务管理功能,实现无接触式快速入园验证,不仅大大提升了游客的通行效率,还为园区安全运营筑牢坚实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精心打造的原创IP“青青王城”系列角色与剧情,宛如一条情感纽带,紧密连接着每一位游客。与之相关的衍生品“大青山动物王国探索护照”一经推出,便受到市民和游客的热烈追捧。

  自2024年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正式划归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以来,该集团将园区动物福利与生态保护作为核心准则,在改革中摒弃传统动物表演,转而通过自然行为观察区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感受野生动物天性,更保护了其自然本性。

  熊猫餐厅的非遗手工艺展销、萌宠乐园的亲子互动,以及“大青山动物王国探索护照”“仨儿与茜茜铜刻冰箱贴”等文创衍生品,均体现了园区管理方“文化可感、商业有温”的运营理念。

  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运营体制转换,是呼和浩特市推进国企改革的标杆案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生态优先战略与全域文旅融合,园区实现从传统景区向现代化文旅综合体的跨越式转型。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以“破冰”姿态推进改革,下放39项决策权限,重大决策周期缩短70%,运营效率提升40%。“全员竞聘+动态考核”机制打破用人壁垒,管理团队平均年龄下降9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23.26%,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新气象。同步构建“三挂钩”薪酬体系,将企业效益、个人绩效与市场水平结合,为可持续发展注入长效动能。

  园区动物种类已从78种增至108种,个体数量从988头(只)增至1130头(只),黑天鹅、棕熊首次实现自然繁殖。通过多维丰容设计,东北虎雾森攀爬岩洞、环尾狐猴树冠空间等模拟野外栖息环境,减少人工干预。

  此外,园区与内蒙古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的蒙古野驴保育项目,标志着园区从“观赏”向“保护+科研”的功能升级。园区构建“白+黑”全时文旅生态圈,把科普教育、研学旅行与新媒体矩阵相结合,实现全年龄段市场覆盖,品牌曝光度显著提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郑学良)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