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兵州亥村农田里,无膜浅埋高速播种机进行玉米播种作业。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马骏驰 摄

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公司工作人员给播种机里加肥。李鑫 摄
〖编者按〗
暖风拂过祖国北疆大地,广袤田野上农事渐忙。3月上旬,内蒙古春耕序曲自河套平原渐次奏响;4月下旬,内蒙古春播进入高峰期,预计将持续到6月中下旬。
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也是保障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环节。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内蒙古抢抓春耕“黄金期”,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全环节、全要素挖掘单产潜力,力争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新突破。
连日来,记者深入春管春耕一线,探访各盟市确保“北疆粮仓”增产增收的新实践,触摸广袤田野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良田筑基:沃土生金底气十足
春耕时节,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广袤田野上,机械的轰鸣声与泥土的芬芳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
在塔布赛乡塔布赛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拖拉机轰鸣着来回穿梭,犁铧翻起层层沃土,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田块平整,灌排体系、田间道路和电力设施等配套完善,农田保水保肥能力提高了,大型机械也能‘施展’开,减少了人力投入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产量,省时省力!”种植户南云飞感慨道。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土左旗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2.5716万亩,改造提升农田5.4812万亩。按照“田、土、水、路、林、电、技”七配套的要求,推进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地力提升、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防护林建设等任务,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内容,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5万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占自治区总耕地面积的35%,占自治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5%。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产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内蒙古将在保数量、提质量、增效益上继续发力,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和新项目前期推进工作,积极争取项目指标,全力完成全年8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还将持续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一体推动问题排查整改和建章立制,提升工程质量。同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力度,持续发挥高标准农田助力粮食生产高产稳产作用。
河套平原上,农户轻点手机屏幕,先进的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依次出水;兴安岭下,新修的机耕道上不时有农机穿梭,农田物联网设备等智慧农业设施随处可见……正值春耕高峰期,内蒙古各地在沃野良田上精耕细作,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项目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示范区,无人测土机器人正对土壤各项指标进行实时检测。借助后台人工智能养分反演模型,农技人员能为每个地块精准配置“口肥”和“底肥”,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应对黑土地退化问题。
针对东北黑土耕地出现“薄、瘦、硬”等问题,内蒙古坚持多元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持续改善内蒙古东北黑土耕地质量,遏制东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促进黑土耕地资源持续利用,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整地、施肥、播种……鄂尔多斯市沿黄灌区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区一片繁忙景象。眼下,鄂尔多斯市盐碱地春耕生产正加速进行,全市农牧部门持续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作为内蒙古沿黄盐碱地代表地区之一,鄂尔多斯市今年计划完成7.5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任务,重点推进达拉特旗、杭锦旗、准格尔旗等核心区域治理。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也是内蒙古深入挖掘耕地潜能的重要途径。内蒙古按照“优种适土、改土利种”的思路,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开展技术攻关,挖掘新增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让荒芜的盐碱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今年春播前,内蒙古新投入使用2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年计划新建85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2500万亩,持续推动粮田变“良田”,夯实粮食稳产增收基础。(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韩雪茹 通讯员 高霞)
良种强芯:以“一粒种”撬动“千斤粮”
4月下旬,随着气温回升,兴安盟独贵塔拉镇进入育秧关键期。在乌兰淖尔村杭景红湖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内,只见全自动育秧机马力全开,只需十几秒便完成基质装盘、精准播种、覆土覆膜全流程。
“我们村选择了适口性好、抗逆性强的317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乌兰淖尔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说。近年来,独贵塔拉镇将水稻种植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抓手,目前该镇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5000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丰收的源头。兴安盟大力推动种业科技创新,积极布局生物育种新赛道,建成全国首个省级领域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了全国最大生物育种大豆种植基地和全国最大生物育种大豆标准化制种基地,获批了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园,推广种植生物育种新品种53万亩。同时,依托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丰垦种业、兴安粳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选育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品种。目前,兴安盟主要粮食作物及重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决定着国家的粮食供给与安全。作为祖国“北疆粮仓”,内蒙古聚焦玉米、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等优势作物,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集中力量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在素有“大豆之乡”美誉的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市中农种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作响,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经过筛选、分级、包衣等多道工序,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大豆种子被打包装袋,即将发往周边各地。
这家由返乡创业青年李庆国创立的种子企业,联合中国农科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8家科研机构组建大豆种质创新合作联盟,以“实验室+试验田”双轮驱动,成功孵化出“蒙科豆9号”等5个独家品种。企业年均推广良种5000吨,覆盖30万亩“希望田”。
在全国最大的食葵生产基地——巴彦淖尔市,企业同样是良种培育、扩繁的生力军。三瑞农科公司通过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培育出30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葵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40%左右,部分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70%。
整合资源、联通上下游,内蒙古持续逐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种创新模式,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助力“中国饭碗”装更多“内蒙古粮”。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主选育主要农作物品种1032个,谷子品种“金苗K1”推广面积连续3年居全国前三位,大豆品种“登科5号”“蒙豆1137”入选国家主推品种名录;向日葵品种SH361、SH363推广面积稳居全国前两位,自主培育品种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
种子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命脉。内蒙古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打通良种从实验室到田埂的“最后一公里”,以“一粒种”撬动“千斤粮”。
截至目前,内蒙古累计创建9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繁基地,全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达到150万亩以上,马铃薯、大豆、玉米制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四位。同时,在田间地头搭建60个“看禾选种”平台,每年2000多个示范品种在此同台竞技——农民亲眼见禾、亲自选种,让“专家认可”的好品种得到“农民点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方圆)
良机给力:“铁牛”下田农耕不愁
轰隆隆……早上5点,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北大德号村就“沸腾”起来了。农机手们操控着大马力旋耕机在大田里来回穿梭,锋利的旋耕刀轻松切入土地,将泥土层层翻开。
“合作社今年代耕代种村里的8000多亩玉米地,当前投用5台大马力旋耕机作业。有了这些高效的农机帮忙,犁地进度更快了,半个月就完成了。”北大德号村党支部书记、利虎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宣文国告诉记者,“我们在种植、飞防环节用了北斗导航系统辅助作业机械、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作业精准效率高,省时又省力。”
透过北大德号村可以看到,在内蒙古的田间地头,专业化的农机设备成为春耕大田里的“主角”,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告别“弯腰”时代,农耕作业机械化成为大势所趋,内蒙古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5%,提前实现了“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规划88%的目标任务。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农机局局长王佐介绍,农耕作业机械化为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又降低了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吸引土地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集中,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为确保今年春耕机械化高效高质,内蒙古订购各类大型新农机3万多台套,新储货源10.8万台套,库存各类农机7万多台套。各盟市散布有6418个维修服务网点,储备300多万件套零配件。各地备足“马力”迎春耕春播。
在今年春耕时节,装配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现代化农机在巴彦淖尔广袤的田野间驰骋,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以前,传统农机作业常常因为行驶方向偏差导致播行弯曲、株距失衡、播种深度不一,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如今,依托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操作人员只需输入地块信息与预设作业路线,拖拉机配套播种机就可以自动完成播种任务。”巴彦淖尔市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巴彦淖尔市北斗导航播种面积将突破350万亩。
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农作物耕种收设备已步入智能化新阶段。据介绍,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完成高性能电控免耕播种机、柠条平茬收获机、沙障铺设机等16个机具自主研发,解决了“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问题,推动智能农机与智慧农牧业融合发展。今年,内蒙古计划新增高效高地隙植保机1400台、植保无人机1000架以上。
“今年我准备种300多亩玉米,买了一款新上市的拖拉机。正好还赶上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价格便宜了5000多元。”兴安盟突泉镇福胜村村民宋大伟高兴地说。
内蒙古投入真金白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户及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购置春耕备耕所需的各类高性能、现代化农业机械。今年,内蒙古已下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13.9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2.5882亿元,自治区财政资金1.3988亿元。
补贴“加油”、培训“充电”,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助农增效。
4月18日,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海子乡苗六泉村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园区举办了一场春耕春播培训班。在现场,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集体亮相,吸引了不少在场农民的眼球。
“现场观看土地耕整、精准播种农机作业流程演示,我们直观地掌握了春耕技术要点。种地还是要结合科学,这样的现场学习对我们帮助很大。”海子乡种植大户贾大军说。
农户能开、会用,才能真正让机械“活起来”。今年以来,内蒙古举办了14期“接地气”的农机手专题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200多万人次,重点强化智能农机操作及安全规范。
在内蒙古,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按下“快进键”。(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阿妮尔)
良法赋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巴彦淖尔市的小麦田里,破土而出的小麦苗随风摆动;通辽市的玉米密植示范区内,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沿着预设轨迹精准前行……随着气温回升,祖国北疆大地逐渐热闹起来,内蒙古春耕工作由西向东陆续开展。
开动良机,播下良种,良法也得跟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农业生产“良法”正在改写传统的耕作方式,让丰收的梦想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先进的种植技术是通辽市科左后旗阿都沁苏木塔林达拉嘎查的种植大户曹常娥的增产法宝。“今年,我依旧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配合密植技术种玉米。过去的种植方法,水肥利用率不高,产量也低。去年,我初步尝试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产量翻倍。”
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是全国首个整市推进的玉米单产提升市。2024年,这里以万亩片1247.22公斤、十万亩吨粮田1042.1公斤、百万亩核心区945.29公斤的平均亩产量,刷新了我国玉米主产区大面积单产纪录。
“玉米高产得益于浅埋滴灌、密植高产、一喷多促等技术手段的推广运用。”通辽市农牧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殷凤珍表示,今年,通辽市继续实施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年底全市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集成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1000万亩,大幅提升粮食产能。
向西行至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园区内,连片的麦田里嫩绿的苗芽织成地毯。
临河区元鼎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如来蹲在地头查看小麦长势。“瞧这匀播技术播种的小麦,麦苗又匀又齐,长得多好!”王如来说,“今年我们第一次用这种技术,听农技专家说,这样种小麦,每亩有50斤至100斤的增产潜力。这让我们的丰收信心更足了!”
粮食要高产,良法是关键。在巴彦淖尔市,因地制宜施良法让河套麦香飘得更远。从让麦苗“站得匀、长得齐”的立体匀播技术,到化肥农药减量又增产的春小麦两减一增两喷栽培技术,再到让小麦量质齐升的春小麦两改三配套绿色增效技术……七招八式组合拳发力,不断推动小麦亩产迈上新台阶。2024年,巴彦淖尔市小麦最高单产创内蒙古最高单产纪录。
这是内蒙古以良法赋能,深挖小麦单产潜力的一个缩影。如今,内蒙古的“科技种田法”正遍地开花: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大豆大垄高台栽培、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等11类作物27种单产提升典型模式,已在内蒙古全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今年,内蒙古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大豆大垄高台等10项主推技术面积约4000万亩左右。同时,落实自治区‘节水行动’,力争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达271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7亿立方米,带动玉米密植精准水肥一体化达2000万亩左右。”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林利龙说。
有了让庄稼“吃饱喝足”的良法,更要做好示范推广。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继续加强与7位国家级院士和专家团队深度合作,组建11个自治区级专家组,新建380余人的单产提升专家库,培育436名“土专家”。去年冬天以来,这支“种地智囊团”队伍深入重点盟市、旗县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调水肥、防虫害,打通良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内蒙古累计培训农民200.6万人次,发放“种田秘籍”238万册。(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