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乌审旗:“三元套嵌法”让毛乌素沙地实现精准治理

  驱车行驶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的公路上,两旁高低起伏的沙丘被一簇簇渐次返青的沙蒿牢牢覆盖,一棵棵长满新叶的旱柳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舒展着枝条,一丛丛绽放着金黄色小花的柠条迎风招展……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乌审人的“绿色接力”,创造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奇迹”,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总结出的治沙经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借鉴。

  5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三北”工程治沙现场,十几台自动化治沙机械和工人密切配合,截割沙柳、装载运送、铺设沙障。长长的沙柳条铺设成的治沙网格从脚下延伸到远处,将四周的沙丘牢牢锁住,网格内1个月前种下的旱柳已经冒出绿芽。

  乌审旗全境位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历史上曾是内蒙古沙化最严重、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全旗强度沙化面积达40%,森林覆盖率仅为2.6%,沙丘移动导致农田、牧场被掩埋,流动沙丘严重威胁黄河“几字弯”生态安全。

  早期,乌审旗采取“前挡后拉”“穿靴戴帽”“锁边蚕食”等传统方法,虽在连片沙地治理中取得成效,但随着沙地碎片化,剩余沙丘呈现零星、半流动特征,传统“一刀切”的模式已经难以精准应对。在后期的治沙实践中,乌审旗人民总结出一套适合现阶段防沙治沙工作的新方法。按照宜林则林、宜灌则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科学配置自然修复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思路,采用乔灌草混交和工程固沙等治理方法,创新实施“三元套嵌法”,通过分层施策实现精准治理,为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提供了新范例。

  “所谓的‘三元套嵌法’,指的是针对毛乌素沙地不同地形特征和沙化程度而采用的三种不同治理方法,实现由规模化防沙治沙到精准化治理的创新性转变。”乌审旗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综合业务办公室工作人员陈子亮介绍说。

  这一方法是根据流动沙丘、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以及滩涂低地等不同地形单元特点和土壤墒情等差异来定制措施,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精准治理。一是针对流动沙丘地表植被盖度小于10%、容易顺风向移动的特点,设置高度20—25厘米的沙柳立式网格沙障,按照“80%灌木+20%乔木”进行组合“织网”,确保流动沙丘紧紧锁住。二是针对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采取铺设4米宽、间隔4米、高于10厘米的平铺式沙障,并种植耐旱灌木与草本植物,形成灌草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防止二次沙化。三是针对下湿滩涂等原生植被破坏区域,采取免耕补种灌草种、围栏封育和禁牧措施,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结合,逐步恢复下湿滩涂区域的植被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今年我们承包的2600多亩治沙工程都是按照‘三元套嵌法’来实施的,一片区域采用不同层次的治理办法,让我们的治沙工程实施起来更精准、效果也更好。”乌审旗乌那根布日都嘎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广英说。

  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地横跨蒙陕甘宁四省区,乌审旗是毛乌素沙地治理的主战场。

  近年来,乌审旗以“五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基地为抓手,纵深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交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亮眼成绩单”。

  2024年,乌审旗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3万亩,完成林草质量巩固提升任务400万亩。2025年,乌审旗计划完成“三北”工程生态建设任务363万亩。

  通过70年的“绿色接力”,如今的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32.92%,植被盖度达80%,沙化土地面积缩减了80%。其治沙经验为全球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停沙—固沙—润沙”系统方案,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郝雪莲)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