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打造“夜间充电站”——来青年夜校点亮文化梦想》的文章,报道了为了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推出了青年夜校,针对人们的社交需求、身体保健、特长爱好等开展个性化服务。从社交破冰到健康赋能,从技能提升到文化传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青年夜校将继续点亮更多青年人的文化梦想。
报道全文如下:

夜校课程已成为学员每周最期待的“自我修复时光”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供图
当暮色漫过呼和浩特市的天际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却亮起温暖灯火。瑜伽垫上舒展的身影、辩论场上激烈的思想碰撞……这不是寻常的校园场景,而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青年夜校的生动日常。
为了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推出了青年夜校,针对人们的社交需求、身体保健、特长爱好等开展个性化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培训部负责人顾翰洁介绍,青年夜校是专为18岁至55岁的市民群众打造的“夜间充电站”,开设了11项课程,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选择。
走进职场演讲技能班教室,学员正围绕如何打破社交窘态话题展开讨论。老师针对每个学员的讲话风格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前参加聚会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生怕说错话,通过这段时间的口才训练,现在已经敢在公众场合自信地表达看法了。”一位学员告诉记者,社交课程不仅设置即兴演讲、辩论技巧等环节,还融入经典文学赏析,让学员在掌握现代沟通技巧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隔壁的瑜伽班里传出阵阵美妙的音乐。“每次瑜伽练习之后,身体疲劳都会得到很大的缓解。”一位长期伏案工作的设计师说。通过系统的呼吸法和体式练习,学员不仅改善了常见的肩颈问题,更在缓慢而深长的呼吸中,学会了与自己的身体对话。现场指导老师告诉学员:“瑜伽不是竞技,是教会大家用正确的方式关爱自己。”从最初的“手够不到脚”到如今能优雅地完成拜日式,学员的进步肉眼可见。大家纷纷表示,这短短90分钟的课程,已成为每周最期待的“自我修复时光”。
在非遗工坊里,学员拿着皮雕刀在牛皮上勾勒出苍狼白鹿的草原图腾,绣花针穿梭间复活了千年蒙古族纹样。据现场教学的老师介绍,非遗工坊里报名的大部分是“90后”,他们对非遗技艺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结合现代审美,学员赋予了传统技艺新的艺术表达。在刺绣区,“95后”姑娘其木格把蒙古族图案绣在时尚手包上,让非遗焕发出时尚光彩。
夜校还开设了古典舞、街舞、流行唱法等多元化课程,满足青年群体个性化需求,不少学员在这里重拾童年梦想。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吸引了大量学员参与,目前青年夜校有学员300多人。既有初入职场的“95后”“00后”,也有准备提升自我的“80后”。学员张倩说:“青年夜校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也让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
为保证教学质量,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组建了由专业任课教师、一级播音员、院校的老师、非遗传承人构成的专业师资团队。烘焙课程由马家精点心第四代传承人马利亲自授课;语言类的课程由内蒙古电视台、电台的一级播音员授课;乌拉特刺绣是由区级非遗传承人娜仁高娃授课……“顶配”师资让学员直呼超值。
“青年夜校的成功,源于精准对接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馆长戈力平介绍,“我们通过与行业内的优秀机构交流经验,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并据此制定课程体系。青年夜校特别增设了职场演讲技能班和瑜伽班课程,报名人数远超预期,仅开班首日就有500多人报名。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让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实现了精准匹配。”
如今,青年夜校已成为很多青年人的心灵归处。学员在微信群里每天分享学习成果,有人晒出刚完成的绘画作品,有人分享健康饮食心得,还有人相约周末采风创作。“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像个温暖的大家庭。”学员王静说,“希望夜校越办越好,让更多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社交破冰到健康赋能,从技能提升到文化传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青年夜校将继续点亮更多青年人的文化梦想。(记者 王慧)
制作:杨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