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劳动者之歌】让科研成果在兴安大地生根发芽——记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所长徐兴健

  插秧季节已至,兴安盟广阔的稻田正在陆续披上“绿装”。5月12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所长徐兴健,来到位于乌兰浩特市西白音嘎查的水稻科研基地,查看实验材料生长情况。育秧大棚内,即将移栽的秧苗正挺着稚嫩的腰杆,积蓄生长力量。“这片试验田承载着兴安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徐兴健轻抚翠绿的稻苗,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

  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作为地方“科技兴农”的主力军,承担了许多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攻关项目。让中国粮用上优质高产的“中国芯”,更是徐兴健不变的追求。从科研课题设立到育种,再到水稻插秧和收获,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研究所的试验田、各地的高产示范田、新品种推广试验田,每一块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徐所长作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兴安盟综合试验站站长,带领着我们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形成了水稻‘亩增产100公斤’技术模式。”兴安盟农研所水稻研究室副研究员孙乌日娜说。今年,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自治区及盟本级水稻试验,未来3年内,还将有13份自育新品系水稻陆续进行审定。

  自担任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所长以来,徐兴健以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为目标,整合科研与创新资源,带领团队成为全国首批进行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力量,开展玉米、大豆生物育种新品种的田间试验和示范工作,助力兴安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2024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4个,技术研究与示范10项,开发分子标记6个、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大豆新品种3个;筛选出10份高耐盐碱优质大豆新种质材料和4种耐盐碱饲草种质资源;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增加经济效益1.6亿元……数字的背后,是徐兴健和科研团队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间往返数万公里的坚守,更是对上万份种质材料的精准筛选。

  在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查看经离子加速器诱变的水稻生长情况。“徐所长提出的低镉吸收高食味品种选育思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兴安盟农研所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室主任王晓晶对实验结果充满期待。

  尽管事务繁忙,徐兴健依旧耐心指导青年科技人员解决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技术攻关中的难题,推动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为了让研究所的科技平台不断完备,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徐兴健积极推动12个试验站、7个创新中心、2个产研院、1个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示范基地24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打造人才“传帮带”机制与平台“硬支撑”相结合的模式,为农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注入强劲动能。

  “徐所长这几年给我们的帮助特别大,自从与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我们企业通过引入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优质稻产出率提升显著。”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汤忠林感激地说。

  在完成试验站和研究所工作的同时,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扎赉特旗科技特派团团长,徐兴健还带领团队定期深入全盟各地,通过组织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为地方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聚焦主粮和优势作物,积极组织所内外专家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帮助盟内外企业、合作社和农民选良种、强技术。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论文专著到百姓饭碗,徐兴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诺言。近年来,他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审定水稻品种8个,参编地方标准3项。他本人也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他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面对荣誉,徐兴健始终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质朴本色:“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科研团队,是大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徐兴健说,自己将始终扎根田野,坚持创新,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新时代的中国农村既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又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们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我要继续深耕农业科研沃土,为我们的种业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徐兴健的眼里写满自信和坚定。(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敏娜)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