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靠山吃山”到“护山绿山”,在大青山脚下,曾经尘土飞扬的水泥厂旧址,无声地讲述着一段生态修复的感人故事。昔日荒山,如今植树近4万棵,400亩矿山从“秃山”变身“绿洲”,“工业废墟”成长为“北方新报读者林”。
5月16日,记者再次来到“北方新报读者林”,这里入目皆是如画景致。树木错落有致,挺拔而立。眼下,正值花期,粉的海棠、紫的丁香,尽情绽放,令人陶醉。
山顶丛林间,凉亭静立,飞檐翘角、色彩鲜明,相映成趣,多了几分人文雅韵。沿着丛林漫步,能看到毛茸茸的青杏挂在枝头,挨挤着迎风而舞。
2012年起,北方新报相继组织上百名热心读者,在这里栽种了上千株树苗,经过13年的精心呵护,读者林已成规模,真正践行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担当。
呼和浩特市鹰翔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原水泥厂)董事长马国安介绍说,2015年,因环保升级停产,厂区职工分流,厂房闲置,唯有开采留下的裸露山体,成为生态“疮疤”。“国家提倡‘谁修复谁管理’,我们不能让山就这么荒着,我们开始带领工人和北方新报读者开启荒山修复之路。”马国安说,从最初栽种杨树、柳树,到后来的松树、丁香,如今的矿山,已经果树成林,4000多棵果树在山坡上开花结果。
守护这片山林并不容易,夏季要浇水、修剪、打药,冬季要巡查防火,马国安夫妇365天驻守在这里。
“常遇到游客迷路、车辆抛锚,我们帮着引路、拖车。”马国安笑称,自己曾当过兵,夜间巡山不用手电筒,对这片山林每一条沟坎都了如指掌。
尽管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交通瓶颈却制约着进一步发展。厂区所在的沟口因旅游安全设卡,外来车辆难以进入,规划中的民俗村、采摘园等旅游项目暂时搁浅。“我们要先把山绿化好。”马国安说,如今山林已经成为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空气好了,沙尘少了,这是最大的价值。
从“水泥厂”到“读者林”,这里正逐步纳入滴水崖旅游区规划中。马国安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游客可沿着修好的山路,走进这片“工业遗迹+生态绿洲”的独特景区,打卡上世纪50年代的白灰窑烟囱、岗楼等遗存,在果园里体验采摘,夜晚枕着松涛露营……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刘睿睿 郝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