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走出“魔性尬舞”的流量焦虑

  从春节到“五一”,文旅热潮持续攀升。一些基层干部放下身段、亲自下场,在镜头前“花式整活”,为地方文旅“吆喝叫卖”,引发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为博流量、图“出圈”,错把“出丑”当出新,把搞怪作妖当出奇,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还损害了基层干部形象,引来一片责备声。

  借助互联网宣传地方文旅,是一件因势而为的好事。肩负地方文旅发展重任的基层干部,在深耕文化内涵、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的新赛道上竞逐,摒弃不讲尺度、缺乏品位的“尬演”“内卷”,才能真正当好地方文旅的代言人和“摆渡者”。

  1

  近年来,不少有“网红”潜质的基层干部出镜“带货”,花样推介地方文旅,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一个接一个靠真善美“出圈出彩”的基层党政干部,让当地藏在深闺的美景被追捧、土特产被热卖,带火了城市、带富了乡亲。基层干部抓机遇、谋发展的迫切和闯劲、干劲,更是受到网民点赞夸奖。

  一些地方“花式整活”频频出圈,引来另一些地方效仿,这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地方一味争流量、抢热搜,以扭捏作态等歪招哗众取宠,偏离了真善美的轨道。

  还有一些地方花巨资聘请专业机构拍摄视频,结果城市地标反成了个人“写真”的背景板。本该承载文化记忆的文旅宣传,变成了干部个人的走秀场。

  更有甚者,有的低俗肢体动作“魔性尬舞”;有的变装表演庸俗不堪;有的台词让人肉麻;有的故意打湿衣服摆造型,充满低俗趣味……

  2

  好端端的文旅宣传,为何会落入低俗的窠臼?

  除去一些实在缺乏出镜天赋而搞砸了的个案之外,大部分翻车事件,与错位的流量观和跑偏的政绩观有关。

  有的基层干部对流量存在认识偏差,误把出丑当出奇,把低俗当有趣,没梗硬玩梗。缺乏方向感和边界感的不当演绎,与干部形象格格不入。

  有的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给文旅干部下指标、派任务,“赶鸭子上架”,逼着既没表演才艺又没直播经验的干部出镜,无奈之下只能把“献丑”当献技。

  有的地方要求文旅账号每日要更新,定期出爆款,考核压力之下,运营人员为了流量容易“不择手段”。

  以上种种乱象,归根到底,是一些地方过分强调流量,把“数据”当成是“政绩”,把“上热搜”等同于“有作为”,把“点赞数”异化为“满意度”,热衷于追逐“土味喊话”“局长Cosplay”等昙花一现的流量爆点。

  这样的流量不但留不住观众,反而会损害地方形象,背离宣传初衷。

  面对“流量诱惑”,不妨先厘清这些问题:发出来的短视频如何生动展现地方文化、契合家乡气质?如何用端正的行为、健康的品味,传递出清朗的网络正能量?如何用服务品质激发发展后劲,在吸引流量的同时把握住“留量”?

  3

  文旅产业方兴未艾,是发展活力蓬勃的生动写照。做好文旅宣传,选对“比拼”的方向和赛道,才能助推文旅消费更上一层楼,让老百姓的“诗和远方”提质升级。

  文旅资源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线上”的持续深耕,更需要“线下”的优质供给。从单纯的“注意力争夺”,转入全方位的“真功夫比拼”,助推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浙江开化县文广旅体局局长化身导游,带领基层干部组团开启公益讲解;此前,甘肃天水麻辣烫专线把“排队遮阳棚覆盖率”加进考核;江西婺源油菜花景区将“公厕纸巾厚度”列入服务标准……在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出新招,也是地方文旅出圈的新赛道。

  多一些对文化根基的挖潜深耕,少一些流量焦虑下的“着魔”跟风;多一些烟火气、文化味、科技感的创新供给,少一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吹嘘;多一些公共服务的提档升级,少一些形式主义的俗套内卷。如此,方能走出“魔性尬舞”的流量焦虑,为文旅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姜伟超 马莎 王俊杰)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