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学先进 勇担当】王爱林:北疆草原上的“法官妈妈”

  5月24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法院“爱林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牌匾挂满了一面墙。

  对于科尔沁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爱林来说,这是组织和群众对她工作的认可。她最看重的,始终是对少年儿童的呵护、对人民幸福的守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王爱林扎根基层法院20余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己任,全心全意为百姓排忧解难。她关爱失足未成年人,带头成立“爱林工作室”,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巡回法治课,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北疆草原上的“法官妈妈”。

  2004年,王爱林考入科尔沁区人民法院,先后在信访办公室、民事审判庭、审判监督庭等部门工作。2014年,王爱林主动申请从事少年审判工作。第一次面对未成年人的庭审,听到审判庭上瘦小稚嫩的孩子问:“法官阿姨,开完庭能让我回家吗?”揪心的感觉令她至今难忘。从那时起,王爱林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她决心在严谨肃穆地敲下法槌的同时,要给这些孩子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工作中,王爱林创新总结了“三个三”工作法,即:庭前走访家长老师,会见涉罪少年,集中庭前帮教;庭中辩方倾吐心声,控方释法明理,法官兜底教育;庭后加强跟踪回访,提供后续复学、就业等方面的帮扶,引导涉罪未成年人回归人生正轨。“三个三”工作法从根源上改变了涉罪未成年人“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构建了一整套工作体系,累计帮教千余名新生少年。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和太阳之间不再隔着一堵高墙。”帮助迷途的孩子们走向阳光的人生,这是深植于王爱林内心深处的愿望。

  2018年,“爱林工作室”正式成立,通过建立庭前心理干预和庭后跟踪帮教等系列工作机制,帮助涉罪未成年人。

  在校生刘某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到法院后,王爱林带领工作室骨干成员第一时间审阅卷宗,了解犯罪的具体原因,通过社会调查、家庭走访,详细了解事情经过,综合考虑刘某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在校表现、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犯罪前后的表现等因素,最终法院对刘某宣告缓刑。

  “‘爱林工作室’的姐姐们送我到火车站,嘱咐了我很多话,我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我答应她们,一定好好学习,重新开始……”庭后,工作室也加强对刘某的监管,跟踪回访,持续关注他的成长发展,适时给予帮助。

  “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与你建立一种比亲人还要亲的关系,这需要爱心、耐心,要非常努力地去付出,以心换心,最终取得他们的信任。”王爱林说道。

  工作室通过组织开展“一对一”助学帮扶项目,累计提供助学金15万余元,帮助100多名未成年人重获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劳动就业培训机构等安置基地合作,为刑满释放后已成年的涉罪者提供学习计算机、汽车修理等行业知识的专业平台,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在大林镇角干学校法治“小小志愿者”志愿服务队启动仪式现场,王爱林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课。她详细介绍成立法治“小小志愿者”志愿服务队的初衷,鼓励未成年人参与法治宣传和志愿服务,并为学生代表授予“爱林工作室”专属胸卡。

  “爱林工作室”整合法院、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在普法宣传、预防犯罪领域不断探索,常年深入各大中小学校,为学生们讲解校园中常见的犯罪行为以及预防校园欺凌、加强自我保护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们学会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诱惑。同时,在77所学校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先后邀请数万名师生、家长参加法院开放日、旁听庭审等活动,让法治之花在校园里绽放得更加璀璨。

  多年来,王爱林和她负责的“爱林工作室”获得了多项殊荣。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爱林当选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她表示,未来将持续强化担当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向着“北疆枫桥”的司法目标努力,在祖国北疆以司法温度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薛一群)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