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聚光灯下刚刚接过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的包头市昆都仑区市府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高丹,走出会场时手机就“嗡嗡”震动起来。“高书记,喜上加喜啊,咱们的非遗工坊,4月首次实现了利润保本,按现在的接单量来看,5月会正式实现盈利......”看到非遗工坊负责人赵丽丽的微信消息,她的神情瞬间轻松起来。
“高书记,劳动节过后,我去看你,参观一下你的‘非遗八件套’。”记者走过去打招呼。
“好,一言为定!”高丹的眼睛亮亮的。
5月6日,记者如期赴约。隔着办公室的门,听见高丹正在打电话。“王主任,听说有一些办公桌椅要调配,一定要给我们调配几套啊!我们辖区广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刚刚完成改扩建,缺点儿办公设备,便民服务中心还想为群众配一台打印机……”
高丹挂断电话,对记者说:“见笑啦,街道工作就是这样,像个管家一样,既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更要懂得精打细算,四处‘化缘’的事情,很常见,也是基本功……”
随着交谈的不断深入,一个会“化缘”又有人缘的管家形象渐次清晰起来。

高丹在非遗工坊了解盘扣的设计细节。(资料图)
2020年,时任市府东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主持全面行政工作)的高丹一直想打造符合辖区街道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为此,她跑到包钢房产处“化缘”,几番协商,2023年,她将一处200余平方米的闲置用房争取回来用作居民乒乓球室和办社区微工厂的厂房,并于同年夏天与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丽丽达成了共识。
“厂房给您免费使用,我们一边传承非遗技艺,一边解决家门口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提供,您免费教授他们技艺,学成了,肯留下的,您还得发工资。”高丹说。
2023年,市府东路街道办事处的“非遗八件套”之一的非遗工坊轰轰烈烈地办了起来。包边、盘扣、归拔......学徒从最初连缝纫机都不会踩到现在可以独立完成流程制作;宝妈、失业者、00后……学徒从之前平均年龄45岁到现在最小的只有18岁。2025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高丹组织辖区妇女同志跟赵丽丽学习制作盘扣胸针,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有60多人在社区微信群里接龙报名。
在之后的时间里,以非遗工坊为基础,高丹陆续在辖区建成了韵启非遗—自治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形成非遗名家、非遗课堂、非遗展馆、非遗市集、非遗社团、非遗交流、非遗工坊、非遗文创“非遗八件套”的传承与开发链条,先后展出非遗展品百余件。先后迎接清华大学、台湾各族青年夏令营等各类研学活动约150余场次,覆盖约2万余名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群众。举办“春雨工程”,整合多方资源,先后帮助145名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就在“非遗八件套”陆续上线的同时,2024年夏天,高丹潜心打造的北疆石榴情社区博物馆也正式对外开放。气势恢宏的中国共产党人清廉家风馆、底蕴深厚的民族团结进步宣教室与新打造的社区博物馆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为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介形式,近年来,高丹利用休息时间翻阅大量历史文化书籍,整理出包头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5万余字,在争取到昆都仑区委、区政府,包头市民委的鼎力支持后,通过民间征集等多元方式募集到了相关文物上百件,最终建成了眼前这座社区博物馆。
“建馆期间,群众都特别支持,有的居民把自家的汉砖、清末民初的盘子等‘宝贝’都捐了出来。”高丹介绍说,该馆自建成开放以来,共接待过新疆、西藏、广西、青海等各地交流团126批次。

社区居民在北疆石榴情社区博物馆参观展品。(资料图)
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高丹始终心系群众。近年来,她多方协调推动完成了阿1社区35万平方米居民区的“三供一业”改造,建成民族团结文化健身广场、文化长廊和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为各族群众安居融居创造了条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集康养驿站、儿童托管、社区食堂、老年大学、社区旅游等多元服务于一体,构建起共事共乐的社区生态闭环。
对此,社区居民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于秀珍感触颇深。2024年夏季多雨,于秀珍所住的阿尔丁小区45栋楼东墙外立面受损,50多户居民家里渗水。高丹多方求援,最终在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得到包头市住建局2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所有破损墙面屋顶得以修缮。于秀珍家里渗水严重,高丹还领着工人把老人家的卧室墙重新粉刷一遍。

高丹和社区90岁独居老人于秀珍唠家常。(资料图)
“太感谢高书记了,帮大忙了,我老伴儿是抗美援朝老兵,家里啥样的老物件能对咱社区博物馆有帮助?”
高丹紧握于秀珍的双手回应道:“老人家,保重身体,你们保家卫国的故事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宋阿男
通讯员:雷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