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包头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高考

  高考,一场牵动亿万人心的考试,承载着个人梦想与家国期望。它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其面貌、意义与人们的感受亦在不断演变。近期,记者寻访了四位不同年代的“过来人”,聆听他们的高考故事,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拼搏、期待与思考。

  70后:知识改变命运的“独木桥”

  采访对象:王欣,1979年出生,2000年参加高考。他亲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现为包头市公安局青山分局自由路派出所民警,奋战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方。

  王欣:那个时代的高考对我们来说,几乎是“鲤鱼跃龙门”的存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没有辅导班,没有电脑,复习资料也不多,人口基数还大,属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吧。用我们老师当时的话说,高1分压千人呐。

  那个时候考大学对人生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可以直接解决工作问题。但是学习压力很大!更多是一种“背水一战”的悲壮感。所以我觉得高考对我们那一代人最大的意义,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感悟和祝福:高考,在那个年代是改变命运最硬的“敲门砖”。它残酷,却也无比公平,给了我们一个向上的机会。知识的力量,在那时显得尤为珍贵和直接。珍惜这个远比我们当年优越的时代,但请记住,拼搏的精神内核永不过时。人生如逆水行舟,将来总有一天,你会感激自己现在流过的每一滴汗水!

  80后:千军万马的“突围战”

  采访对象:李慧,1989年出生,2007年参加高考。身处高考竞争白热化阶段。现任石拐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慧:我生在80年代的“尾巴”,在2007年参加了高考。那时候普遍都开始重视高考,把它看作是改变命运的跳板,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父母会经常念叨“考不上好大学,以后工作难找”。

  记忆中的高考是几日充斥着蝉鸣声与阳光的夏天。我站在考场门外,手心微汗,仿佛即将走进一场命运的仪式。还记得那天我是一个人去的考场,那一年好像还没有太多送考的家长,考生们结伴而行,车流会默默为我们让行,陌生人的目光中,是不言而喻的祝福与期待。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温柔地偏向了我们这些奔赴考场的孩子。

  真正坐进考场,面对熟悉又陌生的题目,心里却莫名安定下来。笔尖在纸上落下的声音,如同倒计时的鼓点,一道一道题写下去,像是把那些年少的执念,一笔一划地交付给时光。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响起,所有人排着队走出考场。阳光洒在脸上,我竟有些怔忪——高考,已经结束了吗?那些挑灯夜战、咬牙坚持的时光,就这么在一个午后画上了句号。有些空落,也有些轻盈,如释重负。久违的自由感扑面而来,未来依旧迷茫,但世界已悄然辽阔,心中也有了方向。现在回头看,高考像一场艰苦卓绝的“突围战”,它筛选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意志力和抗压能力,每当我在工作中陷入困境,那种在高考考场上培养出的、近乎本能的专注力、韧性和临场应变能力,就会不自觉地涌现出来。

  感悟和祝福:如果你此刻正走向高考的考场,愿你心如止水,笔如疾风。请记住,高考不是尽头,而是一场盛大的启程仪式。愿你走过这片夏日的烈阳后,眼中仍有光芒,脚下仍是坦途。

  90后:素质教育下的“新长征”

  采访对象:吕赟乾,1994年出生,2013年参加高考。经历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凭借优异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后成功创业,目前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吕赟乾:我们这代是在“素质教育”口号中长大的,高考的指挥棒威力不减。周末补课、晚自习到十点是常态,“黄冈密卷”“5年高考 3年模拟”是标配,大家书包都沉甸甸的。它更像一场检验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新长征”。

  参加高考这件事,是人生无法忘怀的美好回忆。那年的6月7日上午8点40分,我清晰记得校园外围堵成了蜂窝,但是警戒的围栏还是将人群划分得井然有序。虽然堵满了家长和车辆,但是没

  有任何的嘈杂,只有自己心跳的声音。我和很多不相识的考生进入校园,跟着人流找到自己的考场。每个人都要经过安检门,也要给监考查看准考证,监考老师仔仔细细打量着每个人的面貌。考场硬件条件很好,空调、监控、金属探测仪一应俱全。考试过程中既紧张又有点“麻木”,毕竟模拟考都考疲了。填志愿时,不再只盯着“热门专业”,会更考虑兴趣和城市。现在想来,仿佛还能回忆起高考那间教室内钟表的滴答声。

  感悟和祝福:高考对任何考生都是公平的,它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给予懵懂的我们敢于迈向社会的勇气,让我们学会如何在高压下规划时间、管理自己。经历了高考也让我成长。转眼间又到了高考的日子,祝愿所有的考生取得好成绩,也祝愿高考越来越好!

  00后:多元选择中的“人生一站”

  采访对象:郑奕欣,2000年出生,2018年参加高考。成长于信息爆炸和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高考形式与内容更加多元,拥有更多个人发展路径的选择权。现为某高校学生、科研工作者。

  郑奕欣:我是一名“00”后,我们这代可能是既“佛系”又“内卷”的一代高考生,说“佛系”,教育主打“减负”,而且我们很早就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出国、艺考、职校、创业,成功的定义多元化了。说“内卷”,是竞争从分数延伸到竞赛、科研、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综合素质评价”分量加重了。当时我们已经将体育成绩列入到了重点考查内容中,体现了对于全方面人才培养的重视。我们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了,网络资源丰富起来,老师也更注重启发思维。网课、学习APP、在线题库随手可得。

  2018年的夏天,我坐在高考考场上,笔尖与纸面的摩擦书写着十二年寒窗苦读的最终篇章。印象很深的是在高考前班主任说“分数不是你们最终的目标,未来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你们”。对我来说,高考更像是一个必经的“仪式”和重要的“跳板”,它帮我敲开了理想大学和专业的大门,但未来的路怎么走,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感悟和祝福:如今回首,高考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这段经历本身更为珍贵。高考依然是重要的社会筛选机制,但已不再是唯一的“人生大考”。那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像一座熔炉,淬炼出面对压力的韧性、构建起自律的骨骼。现在的我全身心地投入在科研工作当中,科研是枯燥的、反复的,每当科研工作受挫的时候,当年在题海中磨砺出的专注力与抗挫力,早已成为探索世界的利器,鼓励着我继续坚持科研,继续探索人类社会更多未知规律。

  终身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比一纸试卷更重要。高考终会过去,这并不是终点,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青涩的少年时代与更广阔的未来。当站在新的起点时才会发现,感谢在备考路上蜕变的自己——那个学会坚持、直面挑战、意气风发的你。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成长道路上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保持热爱 勇敢前行

  从“70”后的“命运之战”到“00”后的“人生一站”,高考的形态、压力源、社会意义乃至考生的心态,都在时代洪流中悄然嬗变。不变的是,它始终凝聚着个体奋斗的汗水、承载着家庭社会的期望,并持续为国家选拔着人才。四代人的故事,折射出教育理念从“唯分是举”向“立德树人”“多元成才”的深刻演进。年代在变化,高考也在变化,不变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奋斗定义人生”的内涵,高考是重要的途径,但教育的目的,始终是点燃火种,照亮前路,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此,祝福所有2025届高考生:笔锋所至,心之所向。愿你们在考场上沉着冷静,发挥出最佳水平!无论结果如何,请记住,人生是旷野,高考只是其中一站。保持热爱,勇敢前行,你们的未来光芒万丈!

  ■青年说

  高考只是人生长河的一朵浪花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高考既是青春岁月里一场激烈的较量,也是未来征途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终究无法承载孩子未来人生的全部重量。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生长,而非分数的简单叠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漫步讲学时,倡导自由思考的精神;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始终聚焦人格的完善。这些穿越时空的教育智慧早已揭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育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健全的人格,而非困于一场考试、一纸分数。

  站在人生的维度看高考,它是重要的一站,却绝非唯一的渡口;透过高考的视角看人生,漫漫征途处处是考场。一次成功不必狂喜,一次失利无须气馁。高考成绩从不是定义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比文凭更珍贵的,是终身学习的热忱与追逐梦想的勇气。毕竟,高考不过是人生长河里的一朵浪花,把握精彩人生的密钥,藏在每一场全力以赴的“考试”里。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未来可期,奋斗以成。人生从来不止一场考试,你只管勇敢向前。(赵遐)

  漫画 高轩

  制图 张春霞

  □策划 赵遐 周旭 崔智阳

  文/记者 刘晓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