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旗县融媒

四子王旗:做好“水”文章 实现“绿”效益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立足“节水增效、绿色发展”目标,系统推进节水技术创新应用与生态用水精细化管理,构建“技术赋能+机制保障+生态协同”的节水型园林建设模式,既缓解了城市用水压力,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乌兰花镇滨河公园景观河“中水”取水点

  

  6月5日,在乌兰花镇滨河公园景观河,记者看到园林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取水点往水车抽水。“这是我们其中的一处取水点,所抽取的中水用于镇内公园和主干道等路段绿化带的灌溉。”工作人员说道。

  

  走进镇内,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进行浇灌。“我们构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双循环体系,依托滨河公园景观河、阿木古郞湖共设置3处取水点以及使用乌兰花公园、莫林胡尔公园等管道用水,并同步启用3处移动水车拉水点,全年累计抽取中水和雨水资源用于镇内绿化灌溉,年替代地下水取用量达100多万吨以上,切实做到了节水、绿化双赢。”园林服务中心负责人席晓蒙讲道。

  

工作人员正在浇灌绿化带

  

  近年来,园林服务中心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不断加强镇内230公顷绿地的用水节水工作。通过设置定点供水阀、安装水表,建立绿地用水台账,推进绿化用水全计量,严格按照节水标准和植物生长需求适时适量灌溉,并将绿化灌溉、场地保洁用水进行适当循环使用;搞好设施维修检修,杜绝作业中“跑冒滴漏”问题的发生;加强节水灌溉宣传和知识培训,着力提高一线养护人员的灌溉技能。

  

  该中心制定动态灌溉管理机制,精准适配气候条件变化,建立“气象预警—土壤监测—植物需水”三级联动响应机制。如:在高温干旱期,启动“早晚双时段”灌溉模式,利用夜间至清晨时段气温低、蒸发弱的特点进行补水,实现单次灌溉量较常规时段增加15%,确保植物在高温时段仍能获得充足水分;在雨量增大期,通过气象部门共享的降雨预报数据,结合现场人工巡查,动态调整灌溉计划,避免重复灌溉导致水资源浪费与植物涝害;在极端气候期,通过移动式灌溉设备与临时排水系统,实现快速响应与精准调控,保障绿地安全渡汛。

  

乌兰花镇阿木古郎湖“雨水收集”取水点

  

  在乌兰花公园,记者看到公园内的树木花草在各种各样的灌溉方式下汲取水分、健康成长。园林服务中心在绿化养护中全面推广滴灌、微喷灌等精准灌溉技术,通过压力补偿装置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水分直达植物根系,减少水分蒸发与地表径流,使每一滴水精准服务于植物生长需求,有效避免因深层渗漏导致的水资源浪费,相较于传统漫灌方式节水超40%,目前该技术的覆盖面积达119.13公顷。同时,严守“以水定绿”原则,从源头优化绿化结构,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如耐旱的灌木、地被植物等,并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确保绿化项目的长期效益。

  

循环利用的景观用水

  

  据了解,园林服务中心共有水车9台、工作人员18名,负责全镇乌兰花公园、滨河公园等10处社区公园及和平路、卫井路、哈萨尔街道、勒旺诺布尔街等20余条街道绿地的养护工作,近年来,平均每年浇灌用水达100多万吨,绿化面积达230公顷。

  

  “下一步,我们将从宏观上建立城市绿化节约用水体系,争取专项资金,向僧格街、八一路等重点公共区域延伸精准灌溉技术改造,并优化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系统,形成‘技术赋能+资源循环’的可持续节水模式,以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为抓手,全面推进全镇绿地建设与维护,进一步推动节水型园林发展,做好更大‘水’文章,实现更多‘绿’效益。”园林服务中心负责人席晓蒙表示。

编辑:董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