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赤峰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以城市更新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漫步在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的街巷小区间,宽阔平整的道路取代了昔日的坑洼,葱郁的绿植点缀着焕然一新的楼宇墙面,老人们围坐在“口袋公园”的石凳上闲话家常,孩子们在改造后的活动广场追逐嬉戏……这幅生机盎然的城市画卷,正是林西县近年来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缩影。从老旧小区改造到背街小巷整治,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到“互嵌式”城区发展,林西县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质,让“老城焕新”的故事在居民的笑声中徐徐展开。

  城南街道铜都社区金源路小巷“旧貌换新颜”

  “以前这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冬天屋里也不暖和。现在路平了、墙新了,连暖气都改造了,住得舒心多了!”站在兴安社区工行小区崭新的楼前,居民安淑芬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作为林西县老旧小区改造的“主战场”,城南街道共有67个居民小区,其中老旧小区占比过半,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曾是困扰居民的“老大难”。自2020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以来,街道累计争取专项资金4400万元,对27个小区实施系统性提升,涵盖外墙保温、管网更新、停车位规划等民生工程。兴安社区党委书记刘柯含介绍,改造不仅注重“面子”更重“里子”,例如在工行小区增设充电桩、安装智能安防系统,让“老破小”变身“智慧社区”。如今,像张建军这样的老住户常感慨:“住了二十多年,没想到小区还能‘返老还童’!”

  城南街道老旧平房区小巷供排水管道改造现场

  在城南街道,30个平房区的改造同样书写着“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金源路的小巷曾因排水不畅,每逢雨雪便泥泞难行,老年人出行尤为艰难。2023年,街道创新推行“政府补贴+居民自筹”模式,筹集砂石30方、水泥11吨,由18户居民每户出资1500元,党员杨玉清带头铺设排水管道,最终硬化路面400余平方米,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积水问题。“自己出钱出力,反而更珍惜改造成果!”杨玉清站在平整的巷道上,言语中透着自豪。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在富林路背街小巷整治中再次得到验证,居民姜诚英笑着说:“过去连脚都下不去,现在能散步能种花,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而2024年,林西县更以总投资1000万元推进平房区基础设施更新,硬化小巷273条、安装路灯399盏,曾经的“城市褶皱”蜕变为宜居空间。

  如果说老旧小区改造是“大刀阔斧”,那么“旱厕改造”工程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则是林西县细腻的“点睛之笔”。2023年以来,县政府投资1600余万元实施城区旱厕改造工程,对城区33座旱厕全部拆除,分期建设33座标准化水冲厕所,每座公厕由专人管理,免费向居民开放,有效解决了群众“如厕难”问题。而在兴安社区,王淑珍老人每天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社区活动室,那里既有棋牌桌、乒乓球台,也有居民自发捐赠的图书角。“家门口就能享受这么多服务,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她的话语中满是获得感。城南民族共享便民市场更是将“烟火气”与秩序感巧妙融合,商户规范经营,居民便捷采购,曾经的“城市边角”化作靓丽风景线。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义诊服务

  林西县的城市更新,始终贯穿着“人民城市”的理念。在宏林社区,“中华民族大家庭”主题的文化墙绘讲述着各族群众互嵌共融的故事;在背街小巷整治中,网格员逐户征求居民意见,确保改造方案“量身定制”;针对新业态群体,街道整合资源打造“暖心驿站”,解决外卖员、环卫工“喝水难、休息难”问题。这种精细化治理思维,让城市更新不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民生工程。

  在学府花园“口袋公园”里,居民们享受着邻里间的温馨与和谐。

  从破旧楼院到宜居家园,从杂乱街巷到诗意空间,林西县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立行所言:“我们不仅要改‘硬件’,更要通过服务升级让居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行走在今日的林西,居民脸上的笑容是最生动的注脚,街巷间的生机是最有力的答卷。未来,这座正在“逆生长”的老城区,将继续以民生为笔、以更新为墨,书写更多“幸福林西”新篇章。

  作者:吴鑫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