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晨光初绽的察右后旗红丰村洋溢着春日的生机。乌兰察布市住建局的帮扶车队驶入村口时,400户村民已带着竹筐、纸箱等候在文化广场。今天,他们每户将免费领取10只活蹦乱跳的鸡苗和30斤饲料。这些承载着希望的小生灵,即将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起点”。
——小鸡仔“跳”出乡村新盼头。
“张婶,您家10只麻羽鸡苗,注意前两周要保温!”工作人员抱着纸箱穿梭在人群中,指尖划过绒毛的沙沙声与村民的笑声交织。68岁的老魏小心翼翼地接过鸡苗,掌心托着毛茸茸的小生命,眼角皱纹笑成沟壑:“去年养的土鸡卖了800元。今年有了这批‘扶贫苗’,加上技术员教的发酵床养殖法,年底能给孙子攒够学费!”
发放台上,《庭院养殖手册》被翻得哗哗响。驻村技术员王磊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上画鸡舍示意图:“鸡粪要每天清理,发酵床每季度补菌……”他抬头时,发现十几双眼睛正紧紧盯着自己,一位大姐举着手机录视频:“我要发给打工的儿子看,让他知道家里也要‘搞产业’了!”
——数据背后的“造血”账本。
这场“送鸡苗”行动,不是简单的物资施舍,而是精准测算的产业布局:
品种优选:选择适应性强、产蛋率高的“草原红”土鸡,成年后单只体重可达4斤,市场价每斤25元,户均养殖10只便可实现直接收入1000元;
链条延伸:配套发放的发酵床菌种,可将鸡粪转化为有机肥。村民既能自用改良菜园土壤,又能以5元/斤价格卖给合作社,预计每户年增收200元;
技术闭环:市住建局联合畜牧站建立“1+1+N”帮扶机制(1名技术员+1名驻村干部+N户养殖户),从育雏到出栏提供7次上门指导,病死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去年我们试过送仔猪,但养殖周期长、风险高。”驻村第一书记杨忠海翻开账本,“土鸡养殖周期短、门槛低,特别适合留守老人和妇女。400户预计年增收40万元,相当于给村里添了个‘微型养殖场’。”
——从“授鱼”到“授渔”。
在村民李桂芳家的后院,一座崭新的竹制鸡舍已搭建完毕。墙角码放着市住建局送来的益生菌和驱虫药,墙上贴着《养殖日历》:6月5日:第一次疫苗;6月15日:投放蝇蛆幼虫……这位曾靠低保度日的单亲妈妈,如今逢人便说:“政府把‘致富经’都写到纸上了,咱要是还等靠要,可对不起这些小鸡仔!”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悄然成型:村集体与市区3家超市签订“土鸡直供协议”,统一佩戴脚环标识,建立溯源系统;村委会注册“红丰土鸡”商标,设计印有火山岩图案的包装礼盒;短视频拍摄小组挨家挨户记录养殖日常,红丰村的小鸡日记在抖音已获20万次播放量。
“下一步,我们打算搞‘认养农业’。”杨忠海指着远处的山包说,“游客可以在手机上选鸡苗、起名字,定期查看生长视频,出栏后直接快递到家。这样一来,土鸡价格能再涨30%,还能带动民宿旅游。”
——乡村振兴的“温度”注脚。
暮色中,老魏蹲在鸡舍前撒玉米粒,20只小鸡扑棱着翅膀围上来。他数着新到的鸡苗,突然哼起了小调:“小鸡小鸡你快长,长出羽毛换银钱……”声音穿过篱笆,惊飞了树上的麻雀。不远处,村委会的大喇叭正在广播:“明早8点,畜牧站王技术员教大家做生态饲料,记得带笔记本……”
这场春日里的“小鸡快跑”,映现的不仅是400户农家的增收账,也是乡村振兴的方法论:当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当产业从“零散”迈向“系统”,当村民从“被动”变为“主动”,红丰村的庭院里,正生长出比春光更璀璨的希望。(孙国俊 冯丽媛 王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