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行走在海勃湾区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产业兴旺的生动景象。今年以来,海勃湾区立足资源禀赋,紧扣产业发展“牛鼻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循环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特色种植养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牛尚海正在查看鱼池温度。
6月9日,千里山镇富海观光农业园传来喜讯——园区通过引进高位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技术,成功实现鲈鱼本地规模化试养。走进园区养殖基地,一排排镀锌板帆布桶整齐排列,成群的鲈鱼在清澈的水中游弋,养殖人员投喂时,水面泛起阵阵涟漪,鱼儿争相抢食。
“首批试养的鲈鱼苗长势良好,预计国庆节前后就能上市。”园区负责人牛尚海介绍,这种陆基养殖模式采用先进的工厂化养殖技术,通过制氧、排污和水循环净化系统,可实时监测水质、水温、溶氧量等关键指标,为鱼类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该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水资源利用率高、养殖密度大等优势。
“鲈鱼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更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这种新型养殖模式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特色水产养殖的新天地。”牛尚海透露,在鲈鱼试养取得突破后,农业园正积极筹备引进南美对虾养殖项目,希望通过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户搭上特色水产养殖的“致富快车”。
“科技兴业”奏响增收曲,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则通过立体种养勾勒生态致富新图景。走进中河源社区实验棚,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一方方清澈见底的虾池点缀其间,形成“上果下虾”的独特景观。正午时分,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映照出小龙虾红褐色的身影。它们或悠闲地趴在池底,或挥舞着大螯相互嬉戏,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串串水花。
“葡萄藤冬季休眠时,土地利用率不足三成,小龙虾养殖需清塘休整,两者‘错时上岗’,效益翻倍。”中河源社区党委书记张雪峰介绍,作为海勃湾区葡萄种植核心区,社区1200亩葡萄园虽享誉一方,但产业结构单一、土地效益触顶的困境日益凸显。2023年,社区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土壤和水质进行检测,发现葡萄根系与小龙虾栖息环境高度契合——葡萄藤在盛夏为虾池提供天然遮荫,小龙虾的掘穴活动疏松土壤,虾粪转化为有机肥,葡萄落叶发酵后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形成“零废弃”生态闭环。
为确保共生模式成功,社区携手内蒙古亚联润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3亩试验田上展开精细化运营。如今,智慧池塘配备水质监测浮标,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葡萄架采用“H”型高架栽培,行距拓宽至4米,保障小龙虾活动空间,又提升了通风透光率;行间种植黑麦草,夏秋割草喂虾,冬春翻耕培肥,形成“草—虾—葡萄”的循环链。
“初步预计,每亩葡萄增收2000元,小龙虾亩产达100公斤,按市场价计算亩均增收7000元,综合效益提升2.3倍。同时,化肥使用量减少40%,农药减少6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张雪峰介绍说,中河源社区正计划将“葡萄+小龙虾”模式扩展至50亩,同时打造“春赏花、夏采果、秋品虾、冬观鸟”的四季旅游路线。
产业选对头,致富有奔头。近年来,海勃湾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特色种植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除鲈鱼养殖和“葡萄+小龙虾”模式外,金丝皇菊种植、灵芝培育、草莓种植等多项特色产业项目也蓬勃发展,形成多元化农业格局。
如今,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海勃湾区绘就。(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