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育人的重要力量根基,能够为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与吸引力,从而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说,要从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法治文化育人体系。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纳入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在编写思政课教材与修订教学大纲时,增设法治文化专题板块。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里,设置“法治文化与法治精神”章节,系统阐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发展、内涵价值与时代传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对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重点阐述,讲清楚讲透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助力学生全面认识法治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此外,要深挖各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法治文化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全覆盖。在法学专业课程中,要系统剖析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中蕴含的法治文化,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的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为学生理解现代法治提供历史镜鉴;在文学、历史等人文社科课程中,通过对与法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进行深入解读,揭示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要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从历史文献、影像资料中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法治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比如,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审理的谢步升案进行详细讲解,介绍其背景、过程与审判成效,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研讨,引导学生思考该案例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促使学生深刻认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恰当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法治文化情境,比如模拟法庭审判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亲身体验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要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法治文化主题调研活动,实地走访红色法治遗迹、法治文化纪念馆,深入当代法治建设前沿阵地,如基层立法联系点、智慧法院、法治示范社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魅力。要鼓励学生投身法治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社区、农村普及法治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法治文化素养。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革命老区、法治文化研究机构等开展法治文化调研,研读相关法律文献。邀请党史专家、法学学者开展讲座与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法治文化培训,加深教师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解。鼓励教师开展法治文化相关课题研究,以教研科研助力教学,着力提升教学品质。要引入兼备法律专业背景与文化研究经历的教育人才,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此外,要搭建法治文化教学研讨平台,鼓励教师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讲好法治故事、传承法治基因,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能够充分发挥法治文化育人价值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涵养法治文化育人新动能提供坚实保障。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熏陶,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关键作用。要全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公众号等宣传阵地,普及法治文化知识与故事。要经常举办法治文化主题活动,比如开展法治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吸引学生踊跃参与,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打造法治文化校园景观,可在校园内设置法治文化雕塑、文化长廊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承载着深厚历史积淀和鲜明时代精神的宝贵教育资源,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精神宝库,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重要源泉。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举措,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高校要积极探寻有效路径,构建“课程、教学、师资、文化”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人才根基。(作者:高丽晶 系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