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中国·内蒙古记忆|一书一锄 不负芳华:铁姑娘的奋斗画像

  一张1973年的老照片,成为打开达拉特旗第四小学退休教师李瑛记忆闸门的钥匙。她在手机上观看“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线上展览时,看到了《田头进补精神食粮》这幅老照片。她望着手机屏幕,认出中间举手的小姑娘正是自己,不禁疑惑“怎么就不记得了”。

  1973年,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四村公社羊场大队第二生产队李瑛(一排左三)与队员们正在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摄影:巴占文)

  看到照片里年轻时的自己,这位现居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70岁老人难掩欣喜。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痕迹,可照片里的身影依旧鲜活。那些在达拉特旗四村公社羊场大队与姐妹们一同学习、劳作的日子,那些在集体中挥洒热情的难忘岁月,瞬间在脑海里翻腾起来。

  图为70岁的李瑛。(本人提供)

  “1973年,我在达拉特旗三中读高中。在步入成年的关键时期,能够接受集体生产劳动和学习的洗礼,至今感到十分荣幸。那时候,每逢周六日和寒暑假,回到家里的首要任务就是主动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学习毛主席著作。基本上是白天参加劳动,休息时大家一起学习、唱歌,晚上再组织学习。”李瑛回忆道,“记得当时,我和同村的何桂茹特别愿意参加生产劳动。当时生产队有很多劳动生产小组,我俩加入了‘铁姑娘队’,这个‘铁姑娘队’以特别能干、从不叫苦喊累而出名。由于生产队靠近黄河岸边,滩地多,我们‘铁姑娘队’大部分时间在滩地附近劳动,主要任务是平整农田。生产队主要种小麦、玉米,每年的玉米的收成特别好,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增加种植效益。”

  说起老照片里的情景,李瑛说:“当时,‘铁姑娘队’在劳动间隙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因为队长李香女不识字,就由我带领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经典著作。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著作的重要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生产队的收成更好,为了日子能一点点好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李瑛说,上世纪70年代,达拉特旗四村公社羊场大队第二生产队不仅因农业种植效益闻名,更因“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而充满温情。

  从“达拉特旗四村公社羊场大队第二生产队”,到“达拉特旗昭君镇羊场村”,名称的变迁,印刻着时代发展与区划调整的轨迹。李瑛对青春的追忆,藏着一代人对“共同目标”的执着。(王林喜)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线上展厅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